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李文辉 《百年潮》2008,(12):38-42
解放初,我在甘肃任团省委书记时结识了胡耀邦,并在其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与胡耀邦有过多次交往。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境遇下,我亲身感受到胡耀邦活跃、真实、谦逊、大度和光明磊落等多方面的人格魅力。在我的眼里,胡耀邦既是位充满活力和正义感的政治家,又是一位亲切、和蔼、富有人情味的兄长。如今,胡耀邦已离我们而去快20年了,但他永远活在我心里。  相似文献   
2.
陈敏学烈士(1913—1935)(化名:刘清石,杨清石)郎岱县,今六枝特区郎岱镇北街人。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聪明机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为人极富正义感。自青少年时代,目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同情广大劳苦大众,在矛盾和悲愤中探索和寻求救国救民的理论和道路。  相似文献   
3.
战争期间,一些日军官兵利用战斗的间隙,将自己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内心感受,以及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纪录了下来。战后,少数日军官兵的日记被公布于众,而更多的日记则仍埋没于民间。尤其是近些年来,在日本学和正义人士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批原日军官兵的日记和书信终于被陆续发现并在日本公开出版。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原日军官兵,出于内心的良知和正义感,将自己多年保存的当年在中国战场上的日记公之于众,并公开出版,以警示后人。这些日军官兵的日记,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记述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形。  相似文献   
4.
朱开定 《江淮文史》2016,(5):99-110
正同室相处"文革"中,身为北大副校长的周培源先生目睹政治暴发户聂元梓大树特树个人绝对权威,在北大按照"反聂即反动"的逻辑,把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和群众组织打成"反革命",大批干部和教师打成"牛鬼蛇神",关进"牛棚",实施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暴政,出于正义感和老知识分子的良知,周先生公开贴出一张万言大字报,忠言谠论,无所偏颇,对聂元梓提出了善意和中肯的批评,触怒了聂元梓,从此对周先生视若寇仇。1967年,围绕聂元梓的是非争论持续发酵,北大形成了保聂与批  相似文献   
5.
李泉 《丝绸之路》2011,(10):117-118
作为一种舶来的以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树立学生社会正义感和公益心为目的的新型法学教育模式,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发展历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亟待解决,需要在明确诊所教育本质与价值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各种途径克服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6.
《炎黄春秋》2009,(8):86-87
2009年第3期《炎黄春秋》封三刊登了部分编委和作者的照片,他们都是对国家对历史负责任的有正义感的人,值得我们尊重。我特别敬重今年92岁高龄的李锐先生,他留存的史料镌刻着时代的印痕和苦难,对中国的将来颇有警示作用;他的女儿李南央在贵刊发表的文章,给人振聋发聩之感;崔卫平关于人道主义的文章,激情飞扬,令人心悦诚服;金雁关于苏俄“十月革命”的文章,严谨缜密,洞察入微;曹思源的文章,数据准确,独具慧眼……他们都是给读者运送“粮食”的人,播下“火种”的人。历史将会铭记他们!  相似文献   
7.
韩博  王海毅 《文史月刊》2010,(11):73-74
国学大师冯友兰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教育,是富有正义感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与蒋介石和中共都有过接触,在看清黑白曲直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王燕虹 《文史春秋》2006,(11):14-15
上世纪30年代初,走红女影星徐来,于抗战前嫁给国民政府军委会中将参议唐生明。1940年,她随同被秘密派往南京打入汪伪政权卧底并收集情报的丈夫常住在南京和上海。期间,爱国心诚且富有正义感的她,凭仗美貌与才智,巧妙地周旋于汪伪权要及其家人之间,为抗日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9.
刚粉碎“四人帮”不久,我就接到贵阳党史办和省妇联的邀请,要我写写我的姐姐们。由于种种原因,我在年过古稀之后的今天才提笔实现多年的夙愿。 我有四个姐姐,大姐陶祖明、二姐陶祖亮、三姐陶祖潜、四姐陶祖元。二姐在高中一年级时(抗战前)因伤寒病逝,其余3个姐姐都在抗战初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0.
我所知道的刘仁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立之 《百年潮》2006,(3):62-64
1927年,我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因为学潮问题,认识了在列宁学院的刘仁静.当时,他支持东大同学的"反官僚主义"(反"旅莫支部"的官僚作风)活动,颇有正义感,我们就成了朋友.他比我大7岁,见多识广,因支持东大同学,被学校当局上报共产国际,成了被打击的"反对派".学潮的结果是"各打五十板"--"旅莫支部"被撤销,负责人武和景(即武胡景)等被遣送回国;改善了学习环境(增加俄文教师、在图书馆允准学习马列原著、对中国同学平等讲解……)等.同时也惩罚领头闹学潮上访的人,开革五名同学:两人改送列宁学院学习,三人远遣列宁格勒的军政学校.调到列宁学院的两名同学朱代杰和马员生都与我友好,我就时常去列宁学院访谈,由此也与刘仁静熟知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