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不仅表现在对地质、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适应,还表现在对民族环境、历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上。川西北高原地区藏族传统石砌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有:民居选址常为距水源较近、耕作半径小、地势趋缓且能避风向阳的地块;布局多为三或四层,各层功能相异;建筑大都就地取材,选择承重性、保温性和耐久性等较好的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同时以粘性较强的黄土作为石材间的粘合剂;力求整体性、稳定性的结构体系与墙身形态体现出对抗震与安全的需求;石墙的砌筑、门窗的设置既是出于防寒的考虑,也发挥防御的功能;功能分区、形式和装饰方面则突出其鲜明的藏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一庞村古建筑群建成背景庞村古建筑群位于广西玉林市兴业城东,是“蓝靛大王”梁标文(字纯庵,号玉英,1741~1801)及其儿孙相继营造的家族传统村落。村落整体布局整齐紧凑,朝向一-致,向南偏东,相邻建筑间或有狭巷,或共墙而筑。最早建设的是乾隆四十一年建成的161号(两进三开间),而后是159号、160号(三进五开间),随着他的子女分家,陆续建了各房私宅,逐渐发展至村落规模。  相似文献   
3.
闫浩雨  陈望 《风景名胜》2021,(5):0036-0036
纳西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血脉相承的特点,丽江古城的建筑,大多是普通纳西族百姓的家园,是纳西族文化的承载物,他承载着纳西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宗教文化,纳西族民居是承载纳西族灵魂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年久失修、但却充满生活情趣和艺术气息的安徽歙县清代徽派民居冯仁镜宅,因其体量精巧、结构典型、规范,被异地搬迁入展近年新落成的安徽博物院,成为其徽州古建筑展厅的重要展品,得到妥善的保护修缮,千年古村"花厅"所拥有的清中晚期典型徽派雕刻技艺也有机缘得到更多中外观众欣赏。  相似文献   
5.
杨乃运  李晔 《旅游》2007,(12):30-35
地窨是中华古民居中地下民居的一种。它也是四合院民居、窑洞民居。是穴居时代民居形式的发展和延续。是传统民居中最原始、最传统的一种。地域性很强,分布在甘肃、河南、山西、陕西等黄土高原地区。[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漾濞老街     
<正>在炎夏凉风初袭的清晨,又一次踏进这条安静的老街,两旁大多古旧的民居一如往常地安静着,有早起的女人在默默地清扫门前的街面;花白了头发的老者,穿着白色的短裤背心,在门檐下努力地伸腿弯腰;一匹从远处村寨赶早而来的栗色马,被主人赶着,驮着一驮桃子亦或是李子进城来,马蹄脆脆地踏过老街古老的石路。  相似文献   
7.
马俊芳 《文物世界》2007,(3):31-33,73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作为北方古建民居的一颗瑰宝,早已为人所熟知。人们在赞赏其建筑的宏伟高大的同时,常常为其精美工艺所倾倒,但却鲜有人去探究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的、民俗的以及乔家主人们在修建这所大院时所融入的深刻的文化内涵。笔者,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现在把它写出来,旨在抛砖引玉,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王庭栋 《风景名胜》2020,(1):0023-0026
本文从建筑学的角度对柳氏民居进行研究,分析柳氏民居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特征,阐述了民俗与建筑之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离乱身偶在,窜迹任浮沉”,是战乱下社会动荡不安的真实写照。为了躲避战乱,无辜的平民往往背井离乡,寻找一席安全之地,建造自己新的家园,生存下来。放眼世界,我们会发现有很多造型极具特色的民居。这些匠心独运的民居设计,并不只是单纯为了美观,更多的是为了防止侵略,从而营造一个安全、宁静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0.
杨忠盛 《神州》2014,(2):34-35
本文根据尤溪当地木匠师傅头(掌墨师傅)曹文煋提供素材及多个年近花甲的木匠师傅口述,对其传统工序及与其紧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了实地调查记录,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