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在美国情报史上,艾伦·韦尔什·杜勒斯被称为美国中央情报局之父,而威廉·多诺万(William Donovan)则被称为美国中央情报之父。两者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准确地区分出杜勒斯和多诺万在战略情报观念方面的本质区别。总统特使威廉·多诺万,1883年出生于美国,父母均是贫穷的爱尔兰移民。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跟随潘兴将军远征过墨西哥。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雄,是大战期间获得最  相似文献   
2.
姚百慧 《世界历史》2016,(4):37-49,157
1958年6月,戴高乐重新执掌法国政权。美国虽然欢迎戴高乐上台,但对戴高乐将采取何种政策并不确定。为了解戴高乐政府的外交政策,为发展美法友好关系打下基础,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于当年7月4—6日访问巴黎。杜勒斯与戴高乐的会谈围绕东西方关系、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黎巴嫩问题、最高级会谈、欧洲等众多话题展开,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一致。这种分歧是由美、法战略地位的差异以及美国内政外交的情况所决定的。此次会谈不仅坚定了戴高乐走独立外交道路的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在欧洲部署核武器的策略,从而成为美、法矛盾向尖锐化发展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3.
孙瑜 《日本学论坛》2007,6(3):38-42
旧金山和会将中国排斥在外,会后吉田茂制定了"静观待变"的拖延政策,在同中国内地和台湾两方面的媾和问题上尽量不作出选择。面对杜勒斯催促其同台湾媾和的压力,吉田茂主要依靠英国牵制美国,最终由于美英间达成妥协,他不得不放弃其拖延政策,同台湾方面签订了《日台和约》。  相似文献   
4.
徐一鸣  张生 《世界历史》2020,(1):108-126,I0006
如何处理琉球群岛,是美国战后对日和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1950年4月,杜勒斯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国务卿顾问,负责对日和约问题。当时,美国政府内部特别是军方和国务院之间对此存在争论和分歧。杜勒斯因应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亚洲政策主要目标,与美国政府内部各方、美国各盟国、苏联、日本等折冲博弈,基本上界定了琉球政策的框架。为满足各方需求,杜勒斯创造了“剩余主权”这一全新概念,通过《旧金山和约》确保了在联合国托管的名义下,美国对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进行排他性战略控制。同时,杜勒斯主导了《美日安保条约》《美澳新安全条约》《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形成,初步构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以琉球群岛军事基地为核心的防卫体系。  相似文献   
5.
石斌 《史学月刊》2000,(6):114-121
杜勒斯的对苏战略构想和政策主张与其早期经历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杜勒斯对苏战略观的政治哲学基础是他早年形成的“和平变革”论,其思想根源包括在冷战初期即已基本定型的苏联观,即他对苏联“挑战”的性质、对外目标与手段、战略上的优势和弱点等问题的基本判断。联系这个思想背景,可以从杜勒斯令人目眩的多种表象背后,看到一条清晰而又前后连贯的政策思路。可以说,杜勒斯的对苏战略构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以贯之的,其逻辑顺序可以概括为“共处—竞争—高压—变革”。  相似文献   
6.
12月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结束了对缅甸为期3天的访问,这是继1955年杜勒斯访问缅甸后,首次有美国国务卿到访。  相似文献   
7.
石斌 《史学月刊》2004,2(11):88-94
研究“核威慑”这一军事理念正式形成的50年代美国核战略的决策史,有助于认识今天再度得到强化的美国核战略态势。有关档案献显示,在军事战略领域首次正式将威慑理论付诸实践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在“新面貌”战略特别是其中的“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具体实施问题上,一直存在严重分歧并为此展开了持久的争论。这既是出于对美苏核军备竞赛所加剧的全面战争危险和美苏可能最终形成战略均势的深切担忧,也是因为该战略在扼阻地区冲突方面的明显局限性。但由于对外部威胁的基本判断没有改变,加上现行战略的内在矛盾,艾森豪威尔政府始终无法彻底改弦更张,只能作一些局部的修补,因而未能摆脱战略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姚椿龄 《世界历史》2001,12(6):22-31
1955年的亚非会议,是亚非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会议。用美国自己的档案件,看看它对这一会议以及对中国代表团的态度和反应,也许会启发人们的思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