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超 《史学集刊》2000,(4):83-87
由首都师范大学、南安市人民政府和麻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李贽研究学会筹委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5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有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等地的专家、学者及各方人士60余人。其中有著名学者任继愈、齐世荣、苏双碧、郭预衡、敏泽、张建业、张立文、赵令阳(香港)、高桥稔(日本)等。首都师范大学、泉州市人民政府、南安市人民政府、麻城市人民政府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大会,并作了热情的讲话。大会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  相似文献   
2.
李贽是明朝中后期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也是很有创建的史学家。他一生著述繁富,提出了许多丰富的史学理论。李贽将其别具特色的史学思想运用到史学著作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异于传统的观点。本文拟分析归纳李贽史学思想实践各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史志》2009,(2):41-42
二十世纪以来,对李贽思想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时期,李贽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二、文革时期,李贽则成为“尊法反儒”的旗手;三、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现多元化倾向,李贽思想被赋予各种现代价值观念。对李贽思想的研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能够反映历史认识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贽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生性自由,不畏强权和传统道学,敢言敢行,对封建等级制、社会腐败、思想禁锢等大加痛斥批判。作为反封建反传统道学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中有许多廉政内容,其从政经历也闪耀着清廉高洁的光芒。本文将李贽研究与廉政研究相结合,对他的廉政思想和实践进行系统的梳理,为其研究增加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卫亭绒 《沧桑》2010,(2):227-228
李贽是我国十六世纪具有伊斯兰信仰的早期伟大启蒙思想家。他以非凡的才智和过人的胆识,认真反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探索人生真谛,致力于从道德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理性重建,建立了一个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突出地体现了浓厚的身体意识,对日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 引言 李贽《焚书》卷一《答耿司寇》约六千字,是《焚书》中最长的信,也是李贽驳诘耿定向篇幅最大的一篇论战檄,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将其视为《焚书》或李赞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人们谈及或研究李赞反伪道学的思想,每常予以称述和引录。袁中道《李温陵传》云:“与耿公往复辩论,每一札,累累万言,发道学之隐情,风雨江波,读之高其识,钦其才,畏其笔。”今流传本《焚书》李赞写给耿定向的信,多在数百或千余字左右,袁中道所说“万言”之札,实际上指的就是《答耿司寇》,“累累万言”,则属夸张。此说代表了后人重视《答耿司寇》的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7.
李贽思想有着非常异端的一面,也有着非常传统的一面。异端相对理学正统而言,传统相对原始儒学而言。李贽人性哲学的势利自然和伦理本真,正是这两方面结合的产物。从中可以管窥启蒙发乎传统,晚明思想异端向原始儒学回归。  相似文献   
8.
《续藏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晚年撰写的一部传记体明代史。它同李贽前期撰写的《藏书》在体例、传记立目编排等方面都有差异,特别是在史论方面,《续藏书》给人一种感觉,似乎一味“扬善不刺恶”,谨守绳墨,而《藏书》则独出己意,无所规放,明显不同。然细分析《续藏书》史论会发现,李贽采取得是褒中寓贬的论史方法,实则与《藏书》并无不同  相似文献   
9.
万历十七年(1589),焦竑考中状元,李贽向焦站提出去北京依从於他的请求,遭焦站拒绝。李贽这次亟想北上的真实原因,是为了远避耿定向。北行计划受阻,李贽只能与耿定向近距离对峙。他由退避改为向耿定向主动挑战,在次年刻行《焚书》,随即遭到当时主流舆论抨击,这成为他个人生活史上一个重大转折,他晚年景况悲凉,最终自尽狱中。将这些经历联系起来看,焦站的拒绝对李贽晚年的生活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李贽《复焦弱侯》异文的分析,揭示了李贽、焦竑、耿定向三人关系中这一被遮蔽的事件。  相似文献   
10.
李贽的文学思想对晚明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李贽文学思想的核心"童心说"与阳明心学的渊源关系,并论证了"童心说"在主体思维和文学审美上对阳明心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