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泽厚先生基于康德绝对主义伦理立场,其道德见解具有人兽对立、理性至上、强调外烁、注重约束等道德精英主义的特点.本文则以道德常识和神经认知科学等方法,力证道德的生物演化、本能领先、基于内发、重视激活的道德平民主义.认为后者更契合新时代需要和新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刘再复的《告别革命》代表着改革开放后的反思,其实也是倒霉看反面,反着思考,也有极大的回溯性反差。"革命"之所以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主题,辛亥革命、"北伐"、"抗日"、推翻国民党,都是国际上的帝国主义战争和与帝国主义相联系的军阀内战逼出来的。李、刘二人认为"分析不够的是,中国是‘巨大农民国家’,  相似文献   
3.
魏邦良 《名人传记》2022,(12):68-73
李泽厚可谓中国当代思想界一个巨大存在。他创造的词“积淀”已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学者刘再复盛赞李泽厚是“中国现代美学第一小提琴手”。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著名学者,李泽厚对许多人产生了“直接启示”。学者易中天曾直言:“学问可以有另一种做法,文章可以有另一种写法,人更可以有另一种活法。永远走自己道路的李泽厚,无意间成为我人生转型的灯塔。”  相似文献   
4.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10,(2):10-10
“我很相信经济的力量,我认为,因为经济的力量,某些制度不得不改变。”——李泽厚在最近一次访谈里说  相似文献   
5.
《南方人物周刊》2010,(20):26-27
本刊编辑部 据说,鲁迅曾经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描摹包括自己这代人在内的4代知识分子,可惜最后没有实现。而李泽厚曾经想写一部思想史论,记录中国近现代6代知识分子,研究这每一代人的时代使命、道德责任、现实功能和其间的传承、冲突等。在他的构想中,康有为(第一代)、鲁迅(第二代)、毛泽东(第三代),可能是最为重要的3位。我们不得而知,他把自己归为第凡代,对自己这代人的时代使命、道德责任、现实功能,又如何认识和践行,因为这部思想史论最后并没有按预想的面目问世。  相似文献   
6.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有的只是哲学史家,真正能称得上哲学家的寥寥无几。然而,大概没有人会怀疑李泽厚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7.
革命还是改良,这个问题萦绕中国长达一百多年,因为最后的胜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谈论一个前驱者的失败。但是正如李泽厚所言,康有为所选择的温和的改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暴力革命,保持住社会的相对稳定。避免简单粗暴地否定康有为的思想,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能够给当下的问题提供些许有价值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评“‘假如’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德邻 《近代史研究》2005,2(3):217-223
2004年第5期《读书》上有李泽厚先生的一篇《思想史的意义》,其中论到“‘假如’史学”的意义。所谓“‘假如’史学”就是近年来史学界一直在讨论的“假设历史”问题(历史学界又称此为“反事实假设”,而逻辑学界称此为“反事实条件句”,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则称为“反事实思维”)。史学界的这场讨论原本是由李先生引起的。他在与刘再复先生合作出版的《告别革命》(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反事实条件句“中国当年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种说法遭到一些学的批评,也得到一些学的支持(有人仅在方法论上支持),于是展开讨论,不仅讨论这样一类的具体命题能否成立,而且从方法论上讨论反事实条件句在历史研究中能否成立,双方的分歧很大,看不出有取得一致的迹象来。李先生现在也论起“‘假如’史学”的意义来,显然是对这场讨论做出的回应。请看他怎样说: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站在翠花胡同里,他在北京的住所位于此地。从他家的窗口望出去,能看到景山、天安门、美术馆。客厅里挂着冯友兰送的一副对联:“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刚日读史柔日读经。”我还去过李泽厚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家,在那里,能望见落基山的积雪。  相似文献   
10.
来信     
此刻先知不寂寞极权主义和犬儒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并不需要思想家。但思想还是存在着,勇于思想的人,依然能找到自己任意驰骋的空间。网络时代,思想的驰骋并没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