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近时学谈到儒家思想,取排斥态度,往往强调其大一统、一元论等,以为与现代多元社会实不相容;持同情态度,则喜宣扬其家庭价值、工作伦理、个人服从社会之类,以为有助於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谈到清代的儒学,则不是侧重其“科学”的朴学传统,张皇其“实学”倾向,  相似文献   
2.
俞正燮癸巳两稿引文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石 《古籍研究》2003,(3):94-99
清嘉道间名朴学家俞正燮的《癸巳类稿》和《癸巳存稿》,是史工作案头常备的工具书性质的典籍。这两本书,洋洋八百余篇章,都是考据性的,都是引各种各样的书的句堆砌而成的。所引之书,有经史子集、稗官小说、天地舆、阴阳医卜、古奇字、佛经道藏,几无所不及。俞  相似文献   
3.
4.
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的李绪柏《清代广东朴学研究》,是我国第一本研究广东朴学的专,作以长达10年的酝酿、积累和探索,从1993年起,先后发表10多篇有关论,在此基础上,4载前耕,数易其稿,终于在最近出版这本开创性的学术作。  相似文献   
5.
李象润  李浴洋 《纵横》2010,(12):43-46
“重担非你我弟兄承担无贷” 许嘉璐1937年6月生于江苏淮安,早年师从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195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郭在贻1939年1月生于山东滨州。1961年杭州大学毕业后留校,在语言文学研究室为姜亮夫担任助手至1965年。“文革”后调往中文系任教。1978年,他在《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说文段注与汉语词汇研究》等五篇系列论文,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6.
徐玲英 《安徽史学》2022,(6):146-152
戴震在其《毛诗补传序》中明确的考证名物字义的治经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被不疏园学者奉为圭臬,标志着皖派朴学矩矱的形成。他避仇入都后,通过结交学界名流、宣讲皖派朴学的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推介江永及其著作,皖派朴学逐渐被京都学界所接受。戴震认为文字、音韵、训诂、历算和水地等都是订经的必要资助,故开拓出多元考据对象,并各有独到的建树。经过师友、弟子的笃守与广传,戴震倡导的情感哲学、因声求义的训诂学、勇于改字的校勘学、重视地理沿革的方志学以及西学中源的天算学,皆发展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戴震亦获得“皖派宗师”的尊称。皖派朴学在戴震的引领下终于突破地域限制,成为有清一代显赫的学派。  相似文献   
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4):F003-F003
《中国典籍与化》杂志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刊物以弘扬中华优秀化传统为旨归,致力于在传统化的背景下,整合、史、哲、献诸多学科,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探讨,结合献记载和现实事例,运用朴学的方法态度,揭示普遍的化意义。杂志倡导灵活多样的形式,简明精练、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8.
申屠炉明 《古籍研究》2000,(3):31-31,86
近人支伟成所撰《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取材宏富,收录清代著名学者三百七十余人。是书出版前经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审订,有所取去,可见作者撰作态度颇为不苟。前些年湖南岳麓书社据泰东书局影印出版,嘉惠学林,功德无量。最近该社因影印本“有不少讹误乃至错板现象”,  相似文献   
9.
冯峰 《安徽史学》2012,(5):84-88
姚鼐代表的桐城派与戴震代表的徽州朴学,常被视为水火不相容,章太炎称之为文士与经儒之争。但乾嘉时代同属安徽的两个学术重镇之间颇有渊源,两地学者相互影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方苞与江永有学术上的交往,两人学术志趣极为相近;刘大櫆则融入并深化了徽州青年才俊中盛行的"古文"学风。  相似文献   
10.
婺源与徽州的历史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平 《江淮文史》2003,(4):117-143
化是一种历史现象。由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加之大量离乡徽商与仕宦的归里,使中原化在徽州(前称新安郡)这块土地上相互渗透、整合,逐渐成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化。南宋以降,这里更是风昌隆,至明清而达到鼎盛,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在全国领取风骚约800年之久,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