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兵 《收藏家》2022,(5):91-96
<正>中国印章起源于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印章以铜质为主,因此印章的产生与灿烂的华夏青铜文化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并结合出土实物看,中国的青铜时代有可能是印章产生的年代。文献中最早对“印”字加以解释者,是东汉学者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称,“印”是执政者所持有的信物,凡是和印有关的东西都有“卩”这个偏旁。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向读者介绍了出土于加兹温(Qazvin),克尔曼沙赫(Kermanshah)、赞詹(Zanjan)三地的印章,并将它们与其他地区出土的类似印章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对比过程中,印章上的独特迹号向世人提出了一些有趣的猜想,比如这些印章在伊朗铁器时代III期(ca.800—600B.C)的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流通过程中它们发行与贸易相关的历史地理问题。除去描述亚述艺术风格的特点外,印章中来自卢利斯坦(Luristan)本地艺术风格元素与埃兰文化艺术元素的结合,向我们证明这些印章是伊朗文明的本土产物。尽管如此,这些伊朗本土印章还是受到了新亚述艺术风格的影响,而这影响的根源则来自伊朗地区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之间长期的贸易往来和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3.
古代印章,是作为一种实用之物来制造的。在印章制造中,实用性是决定因素,而艺术美处于服从地位。秦汉印的制造虽然是以实用为目的,但也伴生着艺术创造。秦汉印的篆刻美,有着人们本能地按照美的规律制造实用物的成分,也有随着印工们审美经验的长期积累进行的有意识的篆刻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4.
从古代的皇室玉玺到当代的单位印章,我国自古就有使用印章的传统。印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效用。然而,一直以来,有关印章及印章档案的管理并示引起广泛重视。改善印章档案管理的办法,加强对管理工作的过程控制,能有效提升印章和印章档案的管理效果。本文从印章档案的含义、基本方法、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几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印章,是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亮点。它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作为权力的象征和社会交往的凭证,已开始使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古代印章,是我国篆刻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经过千年沉寂,到明清,又崛起灿烂的流派印章艺术,涌现出不少不同风格的篆刻家。20世纪50年代后,篆刻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装点着时代文明的春天。  相似文献   
6.
田家英的闲章不少,有地摊上买的,也有请人镌刻的,不下百十枚,大多是一些警世之言,读来朗朗上口,放下令人回味。田家英生性活泼、开朗,相伴久了,相知久了,那一枚枚一方方无生命的印章,也就有了主人的气息与血脉。  相似文献   
7.
田家英的闲章不少,有地摊上买的,也有请人镌刻的,不下百十枚,大多是一些警世之言,读来朗朗上口,放下令人回味。田家英生性活泼、开朗,相伴久了,相知久了,那一枚枚一方方无生命的印章,也就有了主人的气息与血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的生平和其印章及有关他的政治文化活动。曾在雍正、乾隆两朝身居要职的允礼 ,笃信佛教 ,搜集整理了很多佛经 ,其中藏传佛教宁玛派伏藏经居多。允礼组织众译师并亲自参与把这些伏藏经译成蒙文 ,对蒙古佛教文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19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列强的军事、政治、经济侵略之下.一些洋务派官僚和有识之士纷纷“设厂自救,以保利权”,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建立起来。大生纱厂即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方我的名章,初看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石料是最普通的青田石,字体是小篆。但如果仔细观察,却发现印章的布局十分精巧,疏密得当,字体采用十分有力的铁线篆,刀法也十分纯熟,确实是一方不可多得的好印。它的作者就是我的恩师——刘博琴先生。每当拿出这方印章,就会回忆起我少年时一段难忘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