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何伟 《炎黄春秋》2012,(1):79-83
一、学的是斯大林版本的马克思主义我是1944年初参加工作,从农村游击区来的一位不满18岁的青年,当时目的是为了抗日,不当亡国奴。对什么是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无所知,认为参加八路就是共产党。以后行军打仗,没有学习过理论。195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过本科、马研班的三年研究生学习,  相似文献   
2.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消息传到北京后,人们欢欣鼓舞,纷纷庆祝“公理打败了强权”。各帝国主义战胜国和北洋军阀政府,为了掩饰他们发动战争的真正原因,更为重要的是,为了遏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极力把这次战争的胜利解释成为联合国家的打败了德国武力的结果,企图以此掩盖这次战争的真相。  相似文献   
3.
吴启文 《炎黄春秋》2012,(2):82-86,81
马克思主义是否有前后期之分的问题,是一个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在其创始人的思想发展中有无重大变化的问题,目前出现了两种观点,其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前后期之分,后期思想否定了前期思想中的基本观点: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理论。其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前后一贯的,没什么重大的变化可以区分出前期与后期来。前者片面夸大和强调  相似文献   
4.
金亚平 《沧桑》2013,(5):33-36
一个人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的转变绝对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对自己经历的总结和对时代需求的回应。毛泽东早期革命道路的转变,正是对自己和党成立后种种革命行为的考量,同时也是由当时革命的大背景急剧变化所致。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即时代背景因素、个人经历及思想认识因素、实践经验因素解析这一转变原因。  相似文献   
5.
革命还是改良,这个问题萦绕中国长达一百多年,因为最后的胜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谈论一个前驱者的失败。但是正如李泽厚所言,康有为所选择的温和的改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暴力革命,保持住社会的相对稳定。避免简单粗暴地否定康有为的思想,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能够给当下的问题提供些许有价值的思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