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无数英勇青年投入到抗日斗争中,活跃在斗争的最前列。中国共产党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动广大青年,尤其是农民青年参加抗战。在晋西根据地内,广大青年的文化水平整体上而言是很低的。为了提高广大青年的文化素质和爱国思想,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斗争,晋西青委会积极组织社会教育,利用夜校、识字班、冬学等各种形式让青年可以学到文化知识。但在在这一工作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根据地时期,晋西北妇女在党和政府的引导和动员下,在社会地位和家庭婚姻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的婚姻变化在剧烈冲击传统婚姻的同时,为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婚姻政策与实践方面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本文主要以《晋绥日报》所见一些与女性家庭婚姻相关报道进行论述,试图对当时晋西北妇女婚姻进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3.
马卫平 《沧桑》2008,(1):45-46
吕梁作为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突出地位。从建党时间和党的活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抗日战争的史实、区域内革命英烈知名度、土地改革的影响力、吕梁人民对战争的贡献以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吕梁的活动等方面来考察,吕梁应该而且是晋西革命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李常生 《沧桑》2009,(1):59-60
抗战以前,晋西北人民因生活贫苦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制约,人口性别比偏高,性别结构极不合理。抗战以来,晋西北根据地总人口性别比基本平衡;分年龄组性别比呈下降趋势,而青壮年性别比偏低。这种激烈变动的原因:一是受战争的影响,男子参军、从政、死伤较多;二是为了抵抗日寇和推动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针对当时人口数量少,人口结构不合理的实际状况,抗日民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诸如改善人民生活、保护妇女儿童、宣传男女平等、推广医疗卫生、普及文化教育等有效措施,使人口性别结构较战前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共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即颁布《晋西北婚姻暂行条例》,对女性离婚权予以法律上的肯定。一批农村妇女以情感、经济等原因向丈夫提出离婚,根据地婚姻观念或离婚现象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景观。由于离婚案件频频发生,影响了中共抗战大局,中共中央于1943年发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妇女工作方针的四三决定,修正过去激进的婚姻变革路线,以将妇女关注的重点由婚姻问题转向生产建设并缓解根据地两性之间日益紧张的矛盾。这种策略性的政策转变引起法院对待离婚案件的处理发生演变,即不同时期性质相同或相近之案件,其审理结果迥然相异。这亦说明婚姻变革须立足于现实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6.
以离石为中心的晋西地区是我国汉代画像石的集中出土地之一,长期以来该地一直没有挖掘出反映当时当地音乐社会生活的画像石。笔者和山西离石市文物旅游局的刘文进同志一起,对山西省离石市汉画像石博物馆所藏的汉画像石进行梳理,最终发现三块反映汉末官僚车骑出行时奏乐场面的汉画像石。本文对这三块奏乐画像石做了具体的图像分析,以引起更多的学术关注。  相似文献   
7.
李瑞生 《沧桑》2014,(1):145-147
根据地时期,晋西北妇女在党和政府的引导和动员下,在社会地位和家庭婚姻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的婚姻变化在剧烈冲击传统婚姻的同时,为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婚姻政策与实践方面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本文主要以《晋绥日报》所见一些与女性家庭婚姻相关报道进行论述,试图对当时晋西北妇女婚姻进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8.
晋西南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在全国最早创建的根据地之一,它是连接华北抗日根据地与陕北大后方的战略枢纽之一,在抗击日本侵略者,开展游击战争,保卫陕北大后方革命根据地,保卫国家和民族的斗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它又不同于我党在山西创建的另外三个根据地,而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入侵、共产党革命动员及其乡村改造引起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阶层出现不同于以往在内部压力作用下的"非正常"流动,而这种流动主要受革命政策使然;其中各阶层流动的特征和趋向表明乡村社会严重分化,沿着革命政权构建的方向重新整合,客观上实现着"强国家弱社会"的政治图景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共产党革命与乡村社会阶层流动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反映出共产党已取得对根据地乡村社会阶级结构改造试验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文史月刊》2013,(11):71-80
一、沦陷区和阎管区的恶劣环境 十二月事变之后,在山西大体形成了五种地区:一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主要是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二是日军占领的沦陷区,主要是同蒲铁路、正太铁路、白晋铁路及主要公路等交通要道和这些交通要道上的若干大中城市;三是根据地和沦陷区之间敌我双方势力都可以深入的游击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