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
姜猛 《名人传记》2013,(4):41-46
昆曲形成于明代中叶的苏州昆山,素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美誉。但近半个世纪以来,这门"中国最雅化的剧种",却因种种原因走向式微,濒临失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位江南名士倾尽心血致力昆曲的传承与复兴,从事着这份无比寂寞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徐兆格 《古今谈》2004,(2):36-40
戏子就是演员。旧社会的地主老财视演戏为贱业,称演员为戏子,有轻蔑之意。一般老百姓却不如是看,视演戏与务农、经商一样的职业,演员在他们眼中也是有很高地位的。解放以后,就一律称之为演员,其中成就高的则称之为表演艺术家。  相似文献   
3.
胡纯纯 《神州》2014,(5):37-37
本文旨在联系当前时代文化下人们对永嘉昆剧的定位,对现今永嘉昆剧的传承和发展情况进行活态现状调查研究。论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永嘉昆剧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论文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前,永嘉昆剧在古代的发展情况,进而对而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今永嘉昆剧的现实处境进行剖析,展现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论述永嘉昆剧在温州地区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并思考永嘉昆剧传承、发展方式及其意义,第三部分论述对永嘉昆剧现今存在问题,并提出永嘉昆剧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南幽兰人间雅韵——昆曲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印证了已故昆剧艺术大师俞振飞曾经说过的“玉峰歌舞地,昆曲万年传”。如今,“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昆曲艺术,其诗的意境、画的风采,已经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昆曲的故乡——昆山,自古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艺事丰富多彩,孕育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戏曲幽兰——昆曲。 元代初期,昆山因户籍聚众,由县升为州,城内商贾云集,人烟稠密,市井茶楼酒肆成了艺事演唱的场所,使南词曲调得到流传和弘扬。  相似文献   
5.
昆曲     
《文史月刊》2012,(9):2-F0002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相似文献   
6.
7月5日由国家文化部和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昆山曲韵)、第三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山大戏院开幕。6日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大会在宁开幕,会议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校科技工作的具体目标,表彰了南京大学等21所科技工作先进高校。8日由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总局和省政府联合举办的“2006中国国际循环经济博览会(苏州)暨循环经济立法与政策研讨会”在苏州市召开。  相似文献   
7.
陈益 《钟山风雨》2011,(5):51-52
日前,笔者在苏州昆剧传习所顾笃璜先生捐赠的昆曲文物中,见到了吴梅写给曹君直的两封信札。近百年的时光过去了,三页八行笺已经泛黄,边沿略有损坏,但是字迹仍十分清晰,着实令人珍爱。信札文字不多,转录如下:承邀看竹,晚明日适有沪上之行,缘校中有事商酌,大约须初八归舍也。大著《莲花白词》尚希  相似文献   
8.
五十年代杂文悲欢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鹰 《炎黄春秋》2005,(10):10-15
《况钟的笔》和杂文家的笔 1956年暮春,浙江昆剧团来首都演出经过整理的昆剧《十五贯》,一时轰动京华,出现“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认为一出《十五贯》使昆剧这个濒于冷落衰颓的古老剧种看到复兴的希望。周恩来总理要求公安、检察、司法部门干部都去观赏,从中得到防止官僚主义和主观武断、仓促定案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1981年10月上旬,两位全国著名的京昆剧艺术大师张君秋、俞振飞先生分别从北京、上海莅临武汉,盛情参加庆祝新落成的汉口民众乐园江夏剧院的开业典礼,并献艺作精湛表演。趁此良机,我们湖北日报唯一的子报《楚风》周刊的一行4人,作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采访与报道。这次图文并茂、生动感人的报道,受到了江城人民的喜爱,也增加了刚创刊不久的《楚风》的知名度,至今想起来仍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0.
2006年2月26日,《新民晚报》刊有薛理勇先生的《以前的上海钱怎么用》,首段《银两和铜圆》中说:“昆剧传统剧目《十五贯》描写肉商尤葫芦借得本金十五贯,星夜醉归,被赌徒娄阿鼠谋财害命的故事,古代铜钱每斤约75枚,每贯千枚重10余斤,尤葫芦单身携约200斤铜钱星夜醉归,娄阿鼠只身盗约200斤铜钱潜藏,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