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勇 《安徽史学》2006,2(1):15-24
由黄遵宪、汪康年和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期间最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曾起到过重要作用.然而遗憾的是,随着戊戌年的政治进程,随着<时务报>日趋红火,黄、汪、梁三人的处境开始变化,他们共患难的创业精神开始丢失,三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微妙变化,并最终导致分手,仅存两年的<时务报>就此结束.<时务报>悲剧是近代中国政治史的一个缩影,由此也折射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些基本特征,所蕴含的意味相当深刻.  相似文献   
2.
《时务报》和它的读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晚清戊戌变法时期最受瞩目的期刊,《时务报》在读书界引起的回响多元繁复。每位读者在读报的时分,都会因个人关怀的不同与思想立场的差异,对《时务报》承载/提供的讯息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从而形构了生命个体对外在局势和自我定位的认知,响应的策略与行动自是千样万态。整体观之,环绕着像《时务报》这样的传播媒介而引发的读者的喜恶乐怒,其实是思想观念体系/价值系统在公共场域里的趋同或冲突。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称他为中国近代史上早期革命的“精神之父”。他是通过办报撰述而进行思想启蒙活动的,56岁的生命历程中竟有27年的报人生涯。他曾在一次演讲中,喜形于色地回忆说:“鄙人20年来,固以报馆为生涯,且自今以往,尤愿终身不离报馆之生涯者也。”他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拓者。言论骄子1895年3月,康有为、梁启超策动来京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签和约,实行变法,以图自强,这便是震惊朝野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受阻后,梁启超便想到要“广求同志,开倡风气”,必须要开…  相似文献   
4.
从晚清社会格局中的地位和身份看,在某种意义上,《时务报》的创办可以视作正途与异途士人的一次成功合作。清末非正途出身的士人往往富于资财而声名不彰,正途士人则人脉深厚却时时短于资金,双方的代表黄遵宪与汪康年合作办报,各自利用自己的人际资源筹措资金、铺建发行网络,《时务报》乃顺利诞生,并且一开始即拥有相对于当时其他报刊极高的发行量。一段时间后,发行渠道通畅、印数很大的《时务报》不再为资金犯愁,保障报馆不被政治风波倾覆,以及继续扩大发行量成为首要任务。由此汪康年等的人脉关系便越来越发挥主导性作用,而单纯在资金上出力的黄遵宪对报馆事务的发言权也就日趋消减。  相似文献   
5.
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奉旨向光绪帝进呈其著作《变法通议》,该进呈本和抄本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根据故宫博物院所藏《变法通议》进呈本和抄本,与梁发表在《时务报》上的《变法通议》相比较,文字大体相同,但新增了11篇文章,基本将其当时最重要的政论文章都抄录进呈了,以能影响光绪帝的思想。由此再查当时梁启超在《时务报》《知新报》《湘报》发表的所有文章,发现另有42篇未进呈,除了不宜进呈的文章外,另有《说动》《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3篇,主要是隐瞒了"大同三世说"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从晚清社会格局中的地位和身份看,在某种意义上,《时务报》的创办可以视作正途与异途士人的一次成功合作。清末非正途出身的士人往往富于资财而声名不彰,正途士人则人脉深厚却时时短于资金,双方的代表黄遵宪与汪康年合作办报,各自利用自己的人际资源筹措资金、铺建发行网络,《时务报》乃顺利诞生,并且一开始即拥有相对于当时其他报刊极高的发行量。一段时间后,发行渠道通畅、印数很大的《时务报》不再为资金犯愁,保障报馆不被政治风波倾覆,以及继续扩大发行量成为首要任务。由此汪康年等的人脉关系便越来越发挥主导性作用,而单纯在资金上出力的黄遵宪对报馆事务的发言权也就日趋消减。  相似文献   
7.
《知新报》(TheReformerChina)为晚清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与《时务报》齐名的重要期刊,是研究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珍贵资料。1996年7月,澳门基金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联合影印出版了该报的第1册至第133册(中缺第116册),并附录了第134册的要目,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8.
十一月二十八日(1.12),康有为于上海创刊《强学报》。十二月六日(1.20),御史杨崇伊以诽谤朝政名义,奏请禁封强学会。御史胡孚宸奏请将强学书局改归官办。清廷下令封北京强学会。七月,梁启超在上海创刊《时务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