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黄璜 《江淮文史》2007,(1):4-13
在安徽省的版图上,无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县份,然而曾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书记的黄璜,却发出了《无为在我心中》的激情之言。是什么使然?最主要的应当是无为人民勤劳勇敢、战天斗地、“无为而有为”的豪情与壮举吧。  相似文献   
2.
董玲 《神州》2014,(11):231-231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老子是世界生态文明第一人,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天人关系的著作。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诸子百家影响很大。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同道家“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学说中,"道"是核心理念。老子对"道"有不同层面的解说,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生活准则中的"道"等等。而无论哪个层面,"道"的属性不变,那就是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与现代语境中的"自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后者是一个具体概念,老子所说的"自然"则应理解为"事物本身的样子或规律"。而追求"自然之道"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有了"自然"的理念,才有了"无为"的基础,才会有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李衡  甘政权 《江淮文史》2014,(3):152-156
正合肥古称庐州府。清代庐州府辖四县一州,即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巢县及无为州。晚清时期,位于合肥县东乡磨店的李鸿章家族,是个世代耕读之家。1838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高中戊戌科进士。随后10余年间,李文安的两个儿子李鸿章、李瀚章先后考中进士,李家遂成为"一门三进士"的"庐郡望族"。李鸿章及兄弟、子孙们发迹后,纷纷回报乡梓,尤其重视文化事业,重修包公祠、城隍庙、庐州府学、  相似文献   
5.
《庄子》文本里隐匿着"庄子"的"意思",读者在创造着《庄子》文本的"意义",而很多时候读者所创造出来的"意义"并不符合"庄子"最初的"意思"。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庄子》文本的全面解读,确定其"意思类型"。《庄子》的"意思类型"主要有三类:一是对于宇宙存在而言,"《庄子》的意思类型"是"道";二是对于社会存在而言,"《庄子》的意思类型"是"无为";三是对于个人存在而言,"《庄子》的意思类型"是"吾丧我"。由此确定其今后的解读是否符合"庄子的意思范畴"。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在是他的无为政治。老子通过对无为的阐述不仅给我们规划了一个纯真的,清新的人生处世原则,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在当今仍具有借鉴意义的政治治国模式。本文正是从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主要内容以及我对老子无为政治的几点看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他的这一政治思想,希望能够促进对老子思想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的道德之论,也就是帝王之术,同归于执本秉要,清虚自守。贾谊进一步阐明了这个观点,认为“道”是人君取得成功的最高政治法则,并且认为“道”的内容就是“善”。而贾谊道德论的实质是以“有为”为“无为”。为适应汉王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贾谊提出以“有为”的方法治理国家,实现老子提出的天下有道时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政治状态。  相似文献   
8.
<正>回首这一案件,王仲笃等人真是蚍蜉撼树,可笑可怜!1951年春天,成立不久的新中国为进一步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这年8  相似文献   
9.
张洋 《沧桑》2012,(6):123-125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中等职业教育,在风起云涌发展的同时,也突显出很多问题,其中中等职业基础文化课程的教育问题尤为严重,亟待解决。本文从其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期得到共鸣。  相似文献   
10.
"道法自然"是老子自然政治思想之内核。无为之治术,"被褐怀玉"的圣人理想,"不以兵强天下"的战争观以及"小国寡民"的理想国构成了《老子》"自然政治"的主要内容。"自然政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无为"而"无不为",持守这一原则,以期天下太平,政事走上正轨,人民富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