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14,(11):36-42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西周早期青铜,器长方銎,銎口下凸起一周弦纹,短边一侧附一半环状钮,圆刃无角;器上铸铭文“康侯”(图1)。同铭器共两件,另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图2)。两器系20世纪早年同出于河南浚县,为于省吾旧藏。此“康侯”尺寸虽小,但器中却蕴含着有关、钺贯穿于中国上古时期作为礼器之象征与西周初年“封建诸侯”等一系列深厚的历史信息,可谓“小中见大”。  相似文献   
2.
简论中国斧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玲 《文博》2003,(2):41-44
,斫也”①钺,“车(?)声也”,②“本作戊,戊,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③、钺是同一类兵器,源于原始社会的石、石锛,主要用来劈砍。具体而言,钺由发展而来,它又衍生出戚。、钺虽属一类兵器,但在其形制上是有区别的,据《说文》所讲,大者称钺,小者称。《字林》曰:“钺,王也”。④《左传·昭公十五年》疏,在解释钺与的关系时,也持此类似观点,即“钺大而小”。⑤事实上,在古代文献中,往往钺并提,很难从大小上把二者加以区分。故,我们只能根据出土的实物和一些学者的分析把其从形制上大致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3.
朱永刚 《中原文物》2003,8(2):30-44
管銎主要发现于我国北方地区 ,不仅延续时间较长 ,而且不同区域出现的形制也有所不同 ,暗示着文化谱系和人群流动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北方管銎的全面梳理和分类与编年研究 ,就其分布的区域特点、文化性质 ,以及形成机制和存续发展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张智勇 《文物春秋》2012,(1):9-14,45
东北地区直銎铜分布地域广泛,形式多样,本文对东北地区直銎铜的形制演变、区域特征、文化性质进行了讨论。以此为基础,通过东北诸区之间以及与中原地区、内蒙古长城地带、朝鲜半岛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之间的比较及相互关系的分析,对其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孟琦  彭博 《北方文物》2015,(2):31-38
通过考察鹤嘴的尺寸和柄部形态,对鹤嘴的功能进行了辨析,进而对鹤嘴的具体用途作出了推测,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北方地区鹤嘴的来源问题提出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6.
1993年10月.吴城乡桥背村村民张晓如在吴城遗址正塘山放牛,采集到一件青铜。该方銎、束腰、宽弧面单刃,合范铸造,外侧上端近銎口处饰一周粗弦纹凸起,其余部位素面。从腰部开始至刃部两翼张开,形成束腰宽弧面刃状,刃锋锐。器表呈黑色,平  相似文献   
7.
余石泉 《安徽钱币》2005,(2):44-45,F007
《汉书.食货志》载:“吴以诸候即山铸钱,富埒天下。“《史记.平准书》云:”故吴诸候即山铸钱(索隐:案即训就,言就出铜之山铸钱,故下文云即山名铜山是也,一解“即山”山名也……)。”这里即山应作山名解,“即山”就是“藉山”。汉设铜官,也就是今日的铜陵“铜官山”。1986年安徽省考古所成立皖南古铜矿考古课题组,先后对青阳、南陵、繁昌、贵池、泾县、铜陵等县展开调查,从墓葬和窖藏中先后出土一些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8.
<正>河蚌在南京方言中叫"河歪",或者儿化成"河歪儿",海蚌就说成"海歪",蚌类的壳就叫"歪歪壳"。如旧时冬季防裂防皴搽手搽脸的油脂,因用蚌壳包装,就叫"歪歪蜜"或"歪儿歪儿蜜"。那么,蚌叫"歪歪"或"歪儿歪儿",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国古代至近代一直把动物分为四个大门类,即飞禽、走兽、鳞蚧、虫豸四大类,蚌则属于鳞蚧类中的蚧类。古人观察到河蚌平时(大部份时间)两扇贝壳闭合,贝壳的一扇躺在河床上或容器里,另一扇贝壳则在上,犹如人歪下睡倒一样。人们常见的河蚌就是这种侧躺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宝鸡地区凤翔县、陇县、宝鸡县县功镇周围,相继出土了青铜、锛、凿,根据形状分为四类,表述如下: 一、小型类: 1.,长77,刃宽48,长方銎39×25毫米,重188克。双刃,面、背穿孔,銎部有一道箍纹(图1)。 2.,长88,刃宽33,长方銎29×16毫米,重79克。双刃,面、背呈三角形穿孔(图2)。  相似文献   
10.
馘斧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1994年12月于阳都故城遗址出土的一件铜作了考释,认为此可定名为馘,为秦汉时对战俘砍首行刑时所用。对于古代刑具的研究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