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文化消费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它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曲靖市农村区域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分析认为,近五年曲靖市农村区域文化消费总额提高,但比重仍然偏低;全市各地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平衡,与省内其他州市相比优势不明显;文化消费城乡差距大。提出引导农村区域文化消费健康发展的建议,为曲靖市的农村发展增添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社会,徽州形成了崇文重教的风气,这不仅为徽商的发展造就了大量具有相当文化基础的商业人才,也使得徽商集团的文化品位和徽州人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也成为徽商兴起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入近代后,旅外徽州人继承和发扬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传统,无论是对于家乡,还是对侨寓之地的教育文化事业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以近代旅沪徽州人为例,着重探讨都市中的移民群体在促进家乡文教事业发展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马晓翠 《神州》2012,(19):316-316
在中学语文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民族多元互动与儒家文化认同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演进的主旋律。历代王朝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统治思想基础,千方百计地于边疆民族区域传播儒家思想与文化、移风易俗,以达天下儒家文化认同,实现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天下一统,然入主中原的历朝统治者又常以正统自居,鄙视边疆民族、区隔华夷,导致历代王朝所施行的边疆民族文教举措常常受到局限而未能达到统治者所预期的理想效果。"大一统"、"华夷之辨"与"羁縻而治"的华夷观在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交织运行,致使历代边疆民族区域文教举措呈现出一体性、稳定性、多元性与局限性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早期中国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黄遵宪对新加坡文教事业的贡献,流寓文人邱菽园主导的文学活动以及卫铸生、丘逢甲、康有为等过境文人的积极参与三个方面,论证了一批华人"类士群体"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构新加坡本地文化空间、提高新加坡华人社群文化素养的中坚力量。这个类士群体的形成离不开两任驻新领事官所创办的文学社团的辛勤培育,离不开寓居星洲的文化名人邱菽园的强力推动,也离不开过境文人的积极参与。这三方面的力量各有优势,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徐祝申 《沧桑》2012,(3):37-39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孱弱,列强瓜分,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秋。日本以其地理条件的便利,将魔爪伸向东北,不仅进行残酷的经济侵略、资源掠夺,还进行文化控制。东北地方当局面对这种形势,坚决地抵制日本的文化侵略,兴办自己的教育事业与日本侵略抗衡,建立东北大学,并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努力振兴东北教育,客观上抵制了日本的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8.
在广西府江流域,明清两朝对这一流官区域的有效控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明代推行的军事高压政策并没有能够遏制府江的动乱。清代改变统治策略,推行文教治边。在国家与地方精英的相互配合下,王朝文教的推广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简单说教,而是以文教普及的形式出现,并与边疆秩序互为契合,实现了府江流域的长久安定。但是,乾隆中叶以后伴随着文教普及的中辍,带来了"冒籍混考"、"文教空白区"等社会问题,进而引发了当地社会的冲突与动荡。这一起伏跌宕的历史过程为解决清代如何在边疆地区具体地推行和落实文教治理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生动个案。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很多士绅在居乡期间,乐于承担地方社会众多文教类事务。他们以"经世"的情怀积极行动,或为宗族文教提供经济支持,或在地方教授生徒、经理文教活动、募修文教场所。这些作为一方面是对政府在地方社会统治的一种有益补充,对普及提高民众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居乡士绅提供了仕途以外的另一种追求,即以知识为资本,实现经邦治国、济世安民的理想抱负。  相似文献   
10.
唐海顺 《神州》2011,(1X):65-65
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新课改追寻的最终目标,而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富生命力的课堂。之所以富生命力,应归功于教师真挚情感的流淌,教学内容的开放,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语言的精巧,而他们的相互交融才创造了生动又高效的语文空间,语文课堂也因生动而精彩,因丰富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