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讯     
《最早的农人:农业社会的起源》。作者根据考古学、遗传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农业一语族扩张理论,在解释拥有早期农业,特别是中东、非洲下撒哈拉沙漠北部、中国、中美洲、安第斯山中部及亚马孙流域等核心地区的发展与人群迁徙、语言变迁方面有独到见解尤为难得的是,本书关注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的农业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南阳市永泰住宅小区开发项目的 建设,2000年2~8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项目用地进行了文物钻探和考古发掘,共发掘古墓葬281座,其中M137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汉代墓葬,随葬陶仓的外壁发现有粉书文字,有助于认识当时当地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3.
稻是人类所种植(驯化)的最古老的一种谷类作物,考古学证据表明它在中国至少有八至九千年的栽培历史,中国稻作应该起源于华夏本土。但对此问题,国内外学术界素有争论,至今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这一研究中并存的诸多假说作了述评,尤其对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作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4.
"召陵宫当"瓦当早在清末就已出土,但学术界对于其出土地点一直以来存在着误判。文章通过收集此类瓦当拓片并梳理文献资料,认为"召陵宫当"瓦当的准确出土地应为今河南省郾城市东15公里的召陵故城遗址,再通过"召陵宫当"瓦当与安徽阜阳所出的"女阴宫当"瓦当的对比分析,可基本确认"召陵宫当"瓦当的年代为西汉中期。  相似文献   
5.
谢梦遥 《人物》2018,(7):60-69
李诞的话语体系里很少出现那些最高级表意的语汇。不需要卓越,不需要满溢状态,不需要“太棒了”,“还行”就足够了。由素人变成明星的感觉“还行”,自己脱口秀的实力“还行”,对小说的创作欲望“还行”,文字功底“还行”。  相似文献   
6.
《人物》2018,(5):114-118
写的比说的好 3月底的广州已经有点闷热。CBD一家商场里,藏在百货店里的书店人口被满满的人堵住。像一只突然暴露在人群中的猫,39岁的作家李娟披着及腰的黑长发,戴着黑框眼镜,穿着黑包尖头细高跟,坐在人群最前面的高脚凳上,紧张得脸抖了起来.“其实全身上下部在抖”。  相似文献   
7.
货币名称的产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中国先秦时期的刀、布等货币名称即来自原始农具,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的产物,而人们现在熟知的dollar(元),则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型银币Thaler(泰勒)。俄罗斯的货币也不例外,除了我们熟知的卢布、戈比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不同的货币名称,它们都与俄罗斯的社会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贺江 《神州》2012,(6):45-49,44
天边缥缈奇峰,曾是我旧时家处。拂袖去来,软尘初踏,蒙城西住。短锄栽花,长诗佐酒,几回凝伫。惯裂笛吹云,高歌散雾,振衣上、千岩树。莫学新声后主,恐词仙、笑侬何苦。摘斗移星,惊沙落月,辟开云路。蓬岛旧游,员峤新境,从头飞渡。且笔泻西江,文翻北海,唤神龙舞。——梁羽生《水龙吟》  相似文献   
9.
彝文溯源考     
彝族的语言和文字历史久远,有着本民族的独特性及发展的完善性、规范性及传承性。但彝文的起源尚未有较为一致定论,现以汉、彝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及考古实物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展开论述,以期对彝文起源的探索取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陈爽 《史学月刊》2015,(1):14-17
<正>过去30年,注定会被未来的史学史所浓墨重彩地大书特书的,不仅仅是思想解放带来的学术繁荣,还包括电脑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所引发的研究手段的更新。30年间,古代历史典籍的载体大多已经由纸质书本转换为电脑可识别的文字符号,新一代学者对电脑写作和网络查询早已驾轻就熟,数字化检索已成为史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史家对于史料的获取方式经历了亘古未有的革命。数字媒介的引入,促成了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的改变,也使知识发现途径与处理手段都发生了变革。甚至有学者十分乐观地断言"一个有机会孕育‘e-考据学派’的时代或已出现"(黄一农:《两头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