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效民 《文史月刊》2014,(10):41-48
现代大学在中国只有一百来年的历史。当初的大学,主要有国立(包括省立)、教会、私立三种形式。办大学需要大量资金,而学校又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私立大学要比国立大学、教会大学难办得多。在这方面,张伯苓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对此,国内外有过许多评论。比如上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友好人士为纪念张伯苓先生70寿辰,出版过一本书,名叫《另一个中国》(应译为《这里是另一个中国》)。司徒雷登在该书《导言》中说:“做为燕京大学校长,在美国我有一批潜在的赞助者。美国人习惯于响应国内和国外在教育和宗教方面的呼吁。他们了解传教士呼吁的目的。他们有相当的财富。张伯苓没有这些优越条件。在中国,高等教育一向是由国家办理的。大学的经费是由中央政府或省政府提供的。办私立大学,张伯苓是一个拓荒者。”  相似文献   
2.
李良玉 《安徽史学》2006,1(6):113-117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历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孔子在历史教育方面的有关实践活动及其历史教育思想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公羽 《文史天地》2008,(10):4-8
蔡元培,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是清王朝科举仕途上的宠儿,又是叛逆清王朝的“翰林造反第一人”;他有过搞暗杀的经历,更以“培养大师的大师”之荣耀而名垂青史。让我们走近这位伟人。  相似文献   
4.
常江 《贵阳文史》2002,(4):37-38
人生如白驹过隙,恍然已是知命之年。若问此生若何?“重回首往事堪嗟”。仿佛命中注定,这一代人将要命运多舛。幸而有贵阳十九中的三年闪光岁月,象灰暗背景上明亮动人的幻灯片,照亮了人生的一段长路。如影随形,这段美好的回忆相伴四十年,看来还将伴随终生;它又好似记忆深处的桃花源,不经意中,常常使人寻觅,让人留连。思绪的波涛一旦涌起,在这凛冽的长冬之中,温馨与甜蜜顿至,激动与帐惘同来,漫漫人生似乎也就并不那么苦涩了。  相似文献   
5.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最初只是收藏、校刊书籍、辨明典章的地方。五代时,由于战争的影响,官学衰废,士子苦无就学之所,于是自动择地读书。一些学者在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下,选择风景优美的山林名胜之地,作为“群居讲学之所”,出现了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书院的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不少有名学者讲学其间,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聚众讲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特别是学校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本主要从这一角度,考察一下建国5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50年来,我国的高教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由集权到放权、又从放权到集权、再到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几次反复的曲折过程,其中有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对黑龙江省六十年来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通过不同时期的教育发展数据对比,揭示了黑龙江省六十年来教育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旨在借鉴历史经验,珍惜现在的发展成果,继续开创黑龙江教育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银冈书院是东北第一书院,也是东北最具特色的书院。中国古代书院的基本特征是民办书院。在东北只有银冈书院保留了这一特征—它是一所完全由私人创建的书院。这在东北教育史上是极为珍贵的。清代教育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时期,先后经历了清初的沉寂、清初的发展、清末的变革期。而清代东北的教育,大体上与全国是同步的。地处辽北一隅的银冈书院亲历了激烈的教育变革。在东北率先开办小学堂,进而成为现代教育机关。本文作者将就"银冈书院—清代东北教育史的缩影"这一论点进行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教育和文化传播,意义非凡。1840年以降,国运罹难,士人纷纷求诸解救良方,西学思潮蔚然成风。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掀起了开办新学浪潮。因推进新学之需,由地方乡绅发起,后全国颁行,对乡村私塾进行改造、整合,以资补新学的开展和推行。其过程历时近半世纪之久。通过以乡村私塾改良为视角进行考察,将有助时人对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过程窥测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