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长林  雷乐街 《安徽史学》2021,(1):55-65,111
北京市档案馆藏民国档案显示,自杀发生后,存在大量知情人首选报告警察,然后由警协同将自杀者送往医院进行急救的"先警后医"现象.医院与基层警察网络分布上空间距离差异,以及官、私医院在救治中公益与盈利的差别,是市民急救时在时间与经济成本方面的基本考量因素,而送医者家庭经济状况与急救的经济成本则是决策时的关键变量.北京现代警政制度的建立,警政职能的市政化,公立医院的设立,不但为市民应急求助提供了制度支撑,也为大量家庭及经济困难者挽救自杀者的生命提供了保障.这一历史现象表明,在自杀发生过程中及时急救,制止自杀死亡结果的出现,降低自杀率,建立以警方、医院为核心多方联动的自杀干预与救助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央企上缴的红利要么直接建立另外的账户,要么直接打进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最主要是要专款专用,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3.
游民,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旧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的无业游民游荡在全国的各大城市,既影响了新中国的城市形象,又威胁到社会治安乃至政权稳定。因此,为了稳定新生政权,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对城市游民问题进行治理。本文以建国初期合肥市游民的收容与改造为例,通过分析合肥市对城市游民问题,采取的多种救助政策和措施,力图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政权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1925年,为管理法国所退庚款,中法协商成立教育基金委员会,并设两国代表团,共同洽商改善中法教育基金的相关问题。本组史料收录了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的组织大纲、成立及其发展状况,中国代表团章程及1926-1944年间中国代表团会议记录及部分预算等内容。兹于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之际公布本组史料,希望对促进民国时期中法教育事业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基金制度或与文物保护相关的艺术基金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基本完善。基金会通过多渠道广泛地筹集资金,并有效地进行战略管理和再投资;同时,基金会的日常运作公正透明,具有完善的内外部监督机制。这些贯穿于基金运作各层面的制度及运作经验十分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6.
7.
有容 《文史天地》2007,(4):60-64
我们不仅仅通过本文介绍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我们更希望尤努斯的穷人银行实践能在我国生根、发芽。是的,逢年过节时对贫困人员送钱送粮的救助模式,与尤努斯的经济学实践相比,是不是滞后了?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中共在广州构建了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救助体系,在短短的4年内,广州市通过它救助了大量的失业者和城市贫民,基本上遏制了由于新旧转轨带来的社会危机,为新政权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救助理念和救助过程上,它体现了以往社会救助的一些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我党的诸多特色,诸如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隐隐约约闪烁着以统一调配为主要特征的计划时代社会政策的影子.  相似文献   
9.
1925年,为管理法国所退庚款,中法协商成立教育基金委员会,并设两国代表团,共同洽商改善中法教育基金的相关问题。本组史料收录了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的组织大纲、成立及其发展状况,中国代表团章程及1926-1944年间中国代表团会议记录及部分预算等内容。兹于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之际公布本组史料,希望对促进民国时期中法教育事业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正陈雁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36.9万字,79元陈雁著《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一书,是在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战争与性别"结项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并被列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书系"之一。作者以1932年至1945年的上海女性生活为中心,跳出了"国家兴亡,匹妇有责"的传统女性战争史的写作窠臼,从性别角度重新思考民族战争,尽力探究战争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