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蜀 《炎黄春秋》2006,(3):31-36
任白戈(1906-1986),四川南充人,1925年参加共青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曾任“左联”执行委员、秘书长。1935年夏因国内政治形势恶劣而避居日本,团结在东京的中国左翼文化人,建立了左翼文化总同盟。1937年回国,“七七事变”后到延安。先后担任过抗大总校政治主任教员、抗大附属陆军中学校长、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十八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等。建国后先后任重庆军事接管委员会委员兼文教接管委员会主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副部长、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长、西南文联和重庆市文联主席等,文革爆发时,他正担任着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兼重庆市市长,是重庆这个当时西南最大工业城市的“首席执行官”。  相似文献   
2.
樊礼先生的《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团》是一部针对唐末五代政治形势的专题性研究论。作借鉴陈寅恪先生以政治集团的变更为线索分析唐代历史的思路,引入“代北集团,,的概念(第1页),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梳理了唐末五代的历史。作为一部研究性而非叙述性的作,作着力于具体问题的凿实,力图展现唐末李克用这支势力几十年间的兴衰。同时,又由于李克用系沙陀人,该书也不失为一部记述沙陀民族发展变迁的作。  相似文献   
3.
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形势十分严峻,党中央决定武装起义。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进行改组,陈独秀离开领导岗位,成立了由张国焘、周恩来、李维汉、张太雷、李立三组成的临时中共常委,从而使得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思想在中央占了主导地位。7月中旬,周恩来在武汉出席临时中央常委会。此时正值共产国际要求中共抓武装斗争的指示到达,  相似文献   
4.
1935年冬,李克农随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正是全国形势非常严峻的时刻。日本军国主义利用中国国民党统治者的不抵抗主义,从“九·一八”事变后,不停步地向中国进攻,企图独占中国。中共中央在陕北多次研究了全国的政治形势,提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李克农写剧本《你走错了路》被俘团长高福源幡然醒悟为了加强统一战线工作,中共中央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建立中共中央联络局,又称西北联络局,由李克农担任局长。此局在周恩来、叶剑英的领导下,从事对国民党、特别是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统一战线工作。这个局的统战工作重…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突厥游记》稿刊本的差异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东阳 《近代史研究》2000,20(2):223-236
康有为《突厥游记》的稿本和刊本是同一题目下的两个本。刊本已将反映稿本主旨的政教风俗部分彻底改写。这种改写,体现了康有为政治思想从清末到民初的变化,即由清末认同并试图仿效青年土耳其党人实行立宪。到转而否定以至诋毁之,并将兴趣点转向土耳其历史的另一层面即政教合一问题。康氏因政治形势变化的需要而改变其对外国历史的褒贬取舍,这在他生前刊发的其他游记中,也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6.
滕久昕 《百年潮》2013,(1):14-16
出访苏联,可以说是解放战争以来毛泽东的一个夙愿。只是由于国内军事、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访苏行程几经变化,一再推迟,直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辉县琉璃阁墓地国别族属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宏 《中原文物》2008,(3):49-57
本文在众学者对琉璃阁墓地考证的基础上,从辉县所处地理位置与春秋中期到战国初年的政治形势,春秋辉县的"共"邑性质与两周归葬制度,琉璃阁东周墓地性质与埋葬方式,以及琉璃阁东周墓地器物组合与器型纹饰演变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对该墓地特别是甲乙二墓的年代、国别族属和墓主身份,提出了琉璃阁东周墓地作为卫国公室封于共城一宗族的归葬之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影片开始于一列轰鸣的火车,透过铁轨.我们看到一个叫花子一样的男人。这是“文革”末期。3年后.当政治形势改变。陆焉识现实中的肉身能够从容“归来”时.他却发现再也回不了家了——他的妻子“失忆”了。  相似文献   
9.
王国梁 《人文地理》2003,18(1):83-86
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古老民族 ,历史上 ,阿尔巴尼亚人曾在 1190年建立起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公国 ,其疆域达 10万km2 ,远远超出目前阿尔巴尼亚的范围之外。公元 14世纪 ,随着奥斯帝国的入侵 ,阿尔巴尼亚公国覆灭。到 2 0世纪初 ,巴尔干各国相继独立。由于诸多原因 ,阿尔巴尼亚族被多条国境线划分在国土毗连的不同国家之中 ,形成跨国民族。长期以来 ,阿尔巴尼亚人一直为建立“大阿尔巴尼亚国”而努力。但在冷战时期 ,受两极格局的影响 ,这一问题一度被掩盖。冷战结束以后 ,“大阿尔巴尼亚”问题再度浮出水面 ,成为巴尔干半岛一个突出的政治地理问题。本文从政治地理的角度对“大阿尔巴尼亚”问题产生的地缘政治背景进行了分析 ,并对“大阿尔巴尼亚”的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曹丕苛禁宗室政策不断受到儒家政治哲学的批评,成为后人指责其无友于之情的口实,并将其作为曹魏速亡的主要原因.但若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则该政策的实施乃为当时政治形势使然,是经过长期酝酿和政治考量而推行的稳定统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