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pple 《旅游纵览》2014,(5):14-17
<正>去"孤儿院"看大象斯里兰卡野生动物局于1975年建造了一所大象孤儿院,主要收养那些在丛林中失去母亲的幼象,这座大象孤儿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大象孤儿院,位于距科伦坡约3小时路程的品纳维拉(Pinnawela)小镇。孤儿院成立30多年来,共收养了近百头大象。斯里兰卡大象是全球大象家族中较为独特的分支:它们不如非洲大象块头大,耳朵尤其小,成年后,象的耳朵、脸和鼻子周围的皮肤甚至还会显出一块与众不同的粉红色斑。目前世界上存在两所大象孤儿  相似文献   
2.
大舅的安排     
姥姥生养了7个孩子,母亲是老大,大舅是老二。 大舅两岁时,算命先生说,母亲和大舅八字相赳,不能一起养。于是姥爷决定把大舅过继给舅爷。为什么不留下男孩呢?一是母亲当时已经满5岁,马上可以帮家里做事了,姥姥还年轻,继续生养是没问题的;二是舅奶身体弱生不了孩子,已经收养下一个女儿,独缺一儿子。  相似文献   
3.
收养制度作为社会亲属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古代各个民族中普遍存在。由于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礼教不同,收养的目的、类型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河流域出土了大量属于古巴比伦人(Old-Babylonians)的收养契约,通过对这些契约以及《汉穆拉比法典》中有关收养条款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古巴比伦人的收养制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于是,张庆申找到弟弟,旧话重提,劝弟弟放弃收养。他觉得,楠楠是个残疾人,即使养大,也不百隋邑为张庆林养老送终、照顾他的生活,只会成为其永久的负担  相似文献   
5.
弃·爱     
马春霞 《旅游纵览》2016,(2):110-113
正24年用镜头记录一位大爱母亲收养残疾孩子的故事1991年,我听说山东省菏泽吴店乡有位好心人赵贤芝,她36岁时丈夫去世,自己拉扯4个孩子艰难度日,后又收养了3个残婴,日子过得很苦,天天只喝面糊糊,吃自己腌的咸菜,当时心里有些触动,随即我就准备了一些衣物、食品,找到了赵贤芝家里。先见到的是赵贤芝的养女美玲,一  相似文献   
6.
袁厉害和家人都未曾想到:27年后,收养弃婴会让袁厉害饱受非议,更让她因此遭受了一场“生死劫”  相似文献   
7.
俞宁 《安徽史学》2011,(1):125-128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施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慈幼恤孤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有着密切的关联。提倡仁义、积德行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儿童的救助是受人尊重的善行。  相似文献   
8.
国洪更 《史学月刊》2006,1(11):84-92,101
古代两河流域的收养法律不健全,研究收养制度必须依赖于收养契约。古代两河流域的收养关系可以分为收养男性、收养女性和收养奴隶三大类;男性可以被收养为儿子、儿子—学徒、儿子—女婿以及兄弟,女性可以被收养为女儿、儿媳、女儿或儿媳以及姊妹。古代两河流域的收养制度不但可以弥补家庭缺陷,而且可以传承手工技艺或扩大再生产、转让禁止买卖的土地和变相地进行人口买卖.  相似文献   
9.
《爱妻》为著名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的小说之一,讲述了两位被收养的华/亚裔青少年与其白人养母布朗迪、来自中国的亲戚兰兰日常相处的故事,探讨了跨种族被收养者与其原生文化的关系问题。原生文化是跨种族被收养者身份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跨种族被收养者一直有意或无意寻找与之割裂的原生文化,兰兰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跨种族被收养者的生命断裂,成为她们建构认同的象征,然而与原生文化的协商形式并不是永久不变的,与其说原生文化具有任何本质化的、物化的特征,不如说它是能够兼容不同品味的灵活的存在形式。跨种族被收养者缝制的百衲被正是一种兼容原生文化的话语形式。通过编织碎片化记忆,跨种族被收养者获得了重构原生文化的能量,修复了生命的裂隙,保存了身份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李博 《丝绸之路》2013,(2):27-30
“五逆之罪”原本为佛教用语,但在敦煌地区出土的世俗汉文收养文书中却出现了这一词语的广泛使用。这一现象反映出佛教在10世纪敦煌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这一时期,该词语的使用开始发生衍变,不再仅局限于佛教,适用范围有所延伸,包含有“忤逆”之意,用来泛指各种逆伦之罪;另一方面,也是唐五代以来儒家传统思想文化与佛教思想双重影响下对敦煌地区世人观念冲击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