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景名胜》2008,(3):122-122
旅游地:杭州时间:2007年12月出行者:小D对于我这个地道的杭州人来说,参观北山路40号的西湖博览会博物馆也是上了一次极好的历史课。距离1929年6月6日举办的首届西湖博览会已跨一个世纪了。那次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博览会,历时137天,名人云集,参观游客达2000万,轰动全国,在国际上也产生相当影响。可以说,杭州因此成为了中国会展业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2.
人生·人格·人心——耀邦诞辰95周年感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岁月如水,逝者如斯。转眼间,耀邦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一年了。二十一年,二十一个春夏秋冬,我们经常不由自主地想起耀邦,经常情不自禁地谈起耀邦。二十一年,二十一番花开花落,我们仍清晰  相似文献   
3.
<正>一、江西抗日战争历史简述江西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共两党携手共同抵御日本侵略、领导全国民众同心抗战的一个真实写照。八年抗战中,江西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指引下,修筑工事,应召入伍,输送物资,支援前线、集结改编,打击日寇,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军攻陷上海、南京之后,企图沿长江两岸溯江而上,以达到攻占中部重要城市武汉、迫使中国  相似文献   
4.
窦忠如 《纵横》2012,(6):53-56
2012年5月14日23时52分,一位老人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他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最后一名社员,是“万里长城第一人”,是中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的倡议者,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倡议者,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是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以其姓名设立专门奖项者,也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的老委员……他,就是中国古建筑学泰斗、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  相似文献   
5.
窦忠如 《纵横》2012,(9):53-57
对一代建筑巨匠梁思成先生的家学渊源与煌煌著述稍有了解之人,不能不对其言必有据,且善于分析比较的治学方法深表感佩。而直接师从梁思成先生长达十年之久的罗哲文,在这方面得到了恩师的言传身教,如通过考证传世书画解析古代建筑形制和历史等,就是其至今还不广为人知,且更不为人所重视的一种治学方法与才能。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是城市公共文化的支点。上海博物馆近年来在建设与发展中突破观念瓶颈,积累了丰富的创新智慧,探索了十大新理念。同时,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敞开"课堂"的大门,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中小学校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素养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7.
窦忠如 《纵横》2012,(7):54-57
一位文化学者曾这样说: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任何人只要步入其中或者偶有涉足,都不会也不能更不忍拔腿离去,因为那种无限隽永的魅力使人永生享受不尽。当罗哲文将书法艺术运用到古建筑学术研究中时,便演绎出了别样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8.
窦忠如 《纵横》2012,(8):53-57
在中国营造学社时,林徽因曾教导罗哲文说:“你必须要学古文,读诗词,这对你将来有用处。”诚如斯言,罗哲文幼年就读私塾培养出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在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生卢绳来到学社后,因为他对古典诗词颇有造诣,林徽因便要求学社成员每天跟他学习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9.
正诗意的丧失那座古城以光洁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民居,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而闻名遐迩。城里四季开满鲜花,整座古城浸透在水一般的诗意之中。这是十年前去过这个地方的人的观感。十年后,这座古城已经被鳞次栉比的商铺覆盖,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诗情画意已经荡然无存。理想也是一种诗意。有一篇文章谈到牛津大学为何一直领先其他有名的大学,一个因素就在于它始终保持着古朴的风格。让初到牛津的人一看,每个学院都像废弃的古庙,给人一种寂寞与萧瑟的感觉。这是一种诗意的表现,背后却还反映了他们对待传统的严  相似文献   
10.
碑帖与书法     
钟明善 《文博》2004,(4):15-20
关于碑帖,其概念有阶段性的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讲,“碑”是指特定的碑。在汉代的时候,古人下葬时要在墓穴边上立一块长方形的石头,石头上还要打个洞,叫作“穿”,是向墓穴安放棺材的一个支点。后来,人们才在石头上刻字,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丰功伟绩,并寄托对故人的哀思,这就是“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