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走进泸沽湖     
汪崇峰 《丝绸之路》2006,(12):38-40
在云贵高原川滇交界处,镶嵌着一颗晶莹的高原明珠——泸沽湖。纯净的湖光山色之间,生活着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摩梭人,至今保留着原始社会的大家庭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  相似文献   
2.
采访最前线     
《华夏人文地理》2006,(5):154-155
失忆的葬礼 摩梭人的丧葬礼仪隆重而繁杂,每个过程和情节都过日难忘,它体现了摩梭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页。在拍摄阿折一次里独玛的葬礼之前,摄影师兼作者赵画儿实际上已经参加过至少五场以上的其他摩梭村落的葬礼。  相似文献   
3.
李旭 《福建旅游》2004,(11):31-32
听说摩梭人在泸沽湖边上活得挺自在。来泸沽湖转一圈,凑凑热闹就走的外地游客大多不知道,他们顶多将导游絮絮叨叨的陈词滥调搜罗一点,或读到一些文人在杂志和书里写下的走婚的猎奇文字,他们甚至看不到泸沽湖的日升月落,更不理解摩梭人究竟怎样生活。  相似文献   
4.
叩访泸沽湖     
上世纪20年代末,一位叫洛克的美国学踏入泸沽湖,写了一本《中国西南的摩梭王国》,把“母系家庭”、“摩梭人”、“走婚”等神秘的化密码传向外界,掀起了经久不衰的走进“女儿国”热潮。  相似文献   
5.
《华夏人文地理》2001,(1):66-72
20世纪初叶,有一个叫洛克的美国学者跟随着一伙赶马人悄然来到了泸沽湖。当他亲历摩梭人的本土宗教——达巴教的祭祀仪式之后,他这样写道:“这些宗教神职人员从黎明时分开始,就与神灵念念有词地述说,直到日落时分方结束。完成仪式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醉倒了,被家人抬着回去。”洛克以为达巴因在做仪式时不停地用酒而醉,实际上,酒只是起牵引作用,达巴们借酒与神灵和鬼怪对话,醉的是躯体,疼的是灵魂。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到洛克来到泸沽湖的那个时代,达巴教一直是这片母系家园的主宰,每个母系家族都有自己的达巴传人,无论生老病死,还是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达巴这种特殊的人物,甚至连土司府也有自己的专职达巴,以至于民间产生了这样的格言:“没有母鸡9呼不出蛋,没有达巴就成不了史。”  相似文献   
6.
香玉 《神州》2014,(13):64-66
<正>早就听说有走婚一族的说法,鉴于好奇,本刊记者特地来到云南昆明民族村“摩梭之家”一探究竟。记者在“摩梭之家”看到,摩梭人所居住房子通常是由四栋两层楼房组成的四合院,分为正房、花楼、经堂和门楼。据当地摩梭人的说法,正房,是家庭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儿童住宿场所,因而其结构较为复杂。通常正房的右边是厢房,左边是娘舅、表妹、姨妈姐妹住的地方。而花楼是阿夏房,即女儿的闺房,是将来给女儿走婚用的。  相似文献   
7.
一对或一群年轻人为了情和爱,以死来达到爱的目的的纳西族情死;男不娶,女不嫁,依靠“走婚”来到达爱情的彼岸的纳西族摩梭人;篝火边歌舞打跳,挑选心上人,相约在深山野外过夜来确定婚姻的傈僳族;一支尚未被人太多关注的独身女子群体,终身不嫁、远离红尘的斋姑娘……有热烈浪漫的情恋姻缘,也有淡化个体之“性”的宗教信仰,一齐铺展于丽江多情的大地……  相似文献   
8.
9.
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一带,聚居着纳西族的一个支系,人称“永宁纳西族”,他们自称“摩梭人”。摩梭人的家庭,基本上是母系家庭。家庭中没有祖父、父亲、丈夫等成员。妇女是家庭中生产与生活的组织和管理,在家庭和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家长一般由  相似文献   
10.
女人·旅人     
<正>阳春3月,花开雁来的时节,旅游季节的开始,也是属于女人的节庆。暖日清风初破冻,3月的天,似乎是为女人设计,春风灿烂一笑,春雨妩媚一泣,都流露出女人那份婉约的温柔。女人对旅行有着独特的理解:开心时可以旅行,寂寞时也要旅行;奖赏自己要旅行,惩罚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