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与秩序,建构于使用者利用空间并遇到相关主体的日常场景中。论文以空间实践为理论视角,搭建涵盖身份、流动、权力的分析框架,发掘开封小吃夜市摊贩的身份属性与流动特征,探寻边界和节奏同权力运作的关联。研究认为:①回族摊贩为夜市赋予民族特性和地方性特色,回族社区是塑造从业身份的引力场;②摊贩通过短距离流动将集体社会文化属性嵌入空间,造就夜市和清真寺的空间邻近关系;③夜市的正规性附着于空间边界,场所的可占据性呈现于时间节奏,反映出权力运作依赖于空间资源的有限性与区位条件的差异性。空间实践能够为解释空间变迁中意义与秩序的形成逻辑提供理论框架,此案例分析可为公共空间的长效治理提供政策启迪。  相似文献   
2.
1949年初北平解放后,首任市长叶剑英所面对的是国民党留下的一个百业待兴、百乱待治的烂摊子。其中之一乱便是摊贩占道、拥堵交通问题。当时,大量失业城市贫民为维持生计,不得不在街边摆个小摊,  相似文献   
3.
流动摊贩对缓解城市失业和贫困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广州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研究了摊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摊贩区位因子的微观作用机制。摊贩在不同空间尺度呈现集聚分布,在不同时间尺度呈现有规律的数量变化。摊贩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市场因素作用,但同时受到住地与摆卖地之间的距离、政府管制、外部相关利益主体(商户、公共场所管理者、居民)的干预以及摊贩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微妙影响,结果不是市场最大化原则下的最优区位,而是合理的区位。强调市场因素的内涵不仅包括人流量,还包括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需求。摊贩区位选择没有偏离现代区位论的思想,其区位决策是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陈昆仑  侯秋炜  张祚 《人文地理》2015,30(2):126-133
近年来以空间视角对非正规经济的研究不断得到城市研究者的关注,同时中国现阶段的高速城市化过程又引发了新的非正规经济现象。以全国闻名的大型城市开发项目——武汉"楚河汉街"中伴生的武重非正规小市场为例,对大型城市开发项目中存在的非正规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该非正规小市场有着特殊的存在状态,表现为经营空间固定、经营场所临时、消费群体广泛、经济活动事关生存、城市景观反差强烈。其存在动因主要是大型城市开发项目自身正常运转的需要、待迁居民维持正常生活秩序的需要、大项目建设中商业服务供给的空白、有关城市管理部门的默许。  相似文献   
5.
摊贩管理对于改善城市市容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我们更应将摊贩纳入有序的规范的管理之中,从而使其负面影响降到最底限度。基于这点,本文探讨民国时期宁波摊贩管理与市容改善这一问题,以资为当前的摊贩管理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摊贩治理是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矛盾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广州摊贩空间疏导模式的基础上,以案例研究揭示了疏导区成功的微观要素。与此前的强制性控制不同,空间疏导体现了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多方利益主体协调的管治模式。研究认为,有效的疏导区需要满足摊贩的需求以使其入区之后获得比入区前更好的收益,具体而言需要包含以下要素:①合适的区位,靠近主要人流路线、使摊贩与正规经济形成集聚和互补关系并延续原有的社会关系;②维持摊贩的低成本优势;③形成规模化的多样商品集市;④清洁、安全和有序的经营空间;⑤提供有保障的空间使用权和经营权。  相似文献   
7.
成都夜市     
郑容 《巴蜀史志》2011,(1):57-59
成都夜市自唐宋以来即有之,习沿至清,夜市仍盛。每于黄昏之后,百货萃集,游人如织,不减昼市。琳琅满目的饮食摊贩,字画,铜器、首饰、旧书、玩具、乐器,鞋、帽等成列市场,任人选购。除雨天及春节之夜外,一年四季,皆无闲夕。成都夜市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既符合蜀人好游乐的习性,又是平民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源远流长,长盛不...  相似文献   
8.
非正规经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城市景观,本文以北京朝阳区为研究范围,利用流动商贩和POI等大数据,探究城市建成环境对摊贩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高密度的消费需求是引致流动商贩集聚的首要原因,尤其是在正规商业较为缺乏的区域,流动商贩的高发态势尤为明显,政府管制没有也无法遏制这一非正规经济现象。②相较于道路网络的通达性,街区尺度的宜人性和城市功能的多样性更为显著地促进了商贩集聚,因此小巷支路是疏导区选址的理想场所。③不同用地类型对各时段的商贩空间分布具有差异化影响,可考虑在特定用地周边设置固定型、临时型等多种形式的疏导区,以实现各类城市功能的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9.
流动摊贩的空间治理成效关系着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建立了关于弱势群体空间政治中“不得其所”与“安适其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于阳朔西街的流动摊贩空间生存状态的案例分析中。发现:①受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导下的城市管理模式影响,阳朔西街的流动摊贩被政策法规在正式制度层面认定为“不得其所”,但其在旅游经营活动中却受到其他空间使用者的欢迎,在非正式制度层面是“安适其位”;②西街流动摊贩的空间生存状态具有“不得其所”与“安适其位”的双重性,由此也塑造出流动摊贩在阳朔西街时空嵌入的空间结构;③内部群体特征(灵活流动性、规范化提升)与外部社会文化情景(和谐稳定的社会话语、旅游场域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因素不仅有效消解了正式制度层面所形塑出的“不得其所”空间规范,同时也强化了非正式制度层面与空间结构上西街流动摊贩的“安适其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