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流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家,其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结合中日文学交流史的相关知识,以前期创造社为典型案例,梳理谷崎润一郎及其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的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我国现代文坛的影响及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2.
对历史经济地理进行清晰的学科边界界定,既无必要,亦无可能,不妨将其视为一个研究领域.该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应是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展开过程和空间分布.这个领域是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三个学科的交叉地带.  相似文献   
3.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自诞生起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文学创作主题。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全面考察,总结出学术界对梁晓声知青小说创作主题的“接受”呈现三种倾向,即:认同接受、异质接受和辩证接受。三种接受倾向共同诠释着梁晓声知青小说创作主题的多重性,从而更好地引导、规范着文学创作活动的进行。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歌曲教学模式是教师教一句,幼儿模仿着学一句,幼儿学习被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这种枯燥的音乐教学往往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的接受学与传统的影响研究的差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逐渐形成的新的研究范式,比较文学的接受学和传统影响研究相比既存在关联,更独具差异。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现代阐释学是接受学的基础,而实证主义则是影响研究的基础;接受学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意义的新生性与创造性,而影响研究则局限于作家作品,重视意义的唯一性;接受学运用阐释学、接受美学中的一些方法进行分析,而影响研究则主要采用事实考证、排除美学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接受学的形成,不仅是对接受美学理论的拓展和深化,更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丰富。  相似文献   
6.
魏晋以降,随着佛学与玄学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佛教逐渐为中国人普遍接受,名士兼擅佛理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南朝宋侍中何尚之答宋帝时,曾历敷东晋以来长于佛理的名士异德:  相似文献   
7.
韩章训 《黑龙江史志》2003,(6):16-17,40
20 0 3年末 ,笔者在完成拙著《方志编纂学基础教程》(该书由方志出版社于 2 0 0 3年 6月出版 )的撰写任务后 ,便开始撰写《方志接受学基础教程》书稿。至 2 0 0 3年第三季度初 ,本书的草拟工作已基本完成。随后进入征求意见和修改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此书的撰写质量 ,特把其撰写思想和基本内容作一简述 ,以求志界同仁和专家、学者赐教。一、撰写思想1 指导思想本书撰写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力求把现代哲学消费理论的基本原则与方志接受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消费观点去审视方志接受 …  相似文献   
8.
王俊茹 《神州》2012,(21):209-210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魁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王存瑞 《神州》2012,(22):108-108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给予     
《神州》2011,(11):3
当你与别人分享你的喜悦时,你并没有帮任何人创造出一个监狱,你只是给予,你甚至不期望对方的感情,因为你的给予并不是想要得到任何东西,甚至连感激都不想得到。你之所以给予是因为你太充满了,所以你必须将它给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