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楚 《文史博览》2014,(11):15-16
1868年,司徒美堂(著名旅美华侨领袖,中国致公党创始人)出生在广东开平县一个贫苦家庭,6岁丧父,读了4年私塾之后,到新会县城的一个小作坊里当学徒。 1880年,司徒美堂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在唐人街一家餐馆做杂工。当时,美国社会掀起一阵强大的“排华”逆流,华人备受歧视,经常遭到美国流氓欺负。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很多华侨加入了当时北美华侨下层群众的一个最大的民间结社组织——洪门致公堂(其前身是洪门,又称红帮、天地会、三点会、三合会,1925年发展成中国致公党。现在的中国致公党,是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属于中国的参政党)。  相似文献   
2.
印尼原住民对华人的强烈偏见,印尼政府对当地华人的严厉政策,印尼缺乏缓冲民族冲突的政治机制,印尼局势的异常动荡等,均是引发印尼排华暴动的深刻原因。由于印尼发生捧华暴动的原因错综复杂,不少因素长久积淀,一时半刻难以一一消除,要协调印尼民族关系,彻底消除捧华浪潮或排华事件,还需要长时期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论文勾勒了早期美国华侨的赌博情形,分析了他们参赌、设赌的各种原因和社会危害,探讨了华侨社会、中美两国政府对华侨赌博问题管理和控制的效能。作者认为,早期大部分美国华侨热衷于赌博,主要是赌博为特定历史场景中的华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方式,被他们视为实现黄金梦的一条捷径。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华侨热衷开设赌馆,也使华侨堂号勾结警察,暴力护赌。赌博对美国华侨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使一些华侨不能履行自己对家庭的义务和责任,还引发了吸毒、盗窃、"堂斗"等其他社会问题。在控制赌博的行动中,由于华侨社团和中国驻美领事权力有限,威望不高,而华侨赌商和堂号与美国警察互相勾结,致使禁赌行动难有成效。  相似文献   
4.
1943年美国出台《麦诺森法案》,废除了1882年排华法,它是在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本文从三方面阐述《麦诺森法案》出台的原因:第一,中国对美国的利用价值发生改变。第二,中国对美国提出了废除排华法的要求。第三,美国华侨状况的变化和美国舆论对华态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姜云珂 《文史月刊》2012,(Z3):100-102
美国国会于1882年签署通过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上以种族为限制依据的移民法案。二战期间,中美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战争进入全面转折阶段之后,1943年《麦诺森法案》出台,《排华法案》终结。这一进程的背后是各方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与妥协。本文通过解读美国《纽约时报》1943年所载有关存废之争的报道,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排华法案》为何在二战期间被终结。  相似文献   
6.
论文介绍了1911年俄国远东地区当局以"防疫需要"为名大规模驱逐华侨和限制中国人入境等排华事件的主要过程,分析了这一事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认为当时华侨在俄远东地区的广泛存在,引发了俄国国内一部分政治势力在政治、国防方面的担忧和恐慌,便以"防疫"为名,以"排华"为实制造了这一标志着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俄国境内排华活动达到高潮的事件。在此次事件中,中国政府努力对难民进行了安置,并进行外交交涉,但成效不彰。  相似文献   
7.
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4 3年 12月 17日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正式签署了一个由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废除排华法律、规定移民配额及其他事项的法案》 ,废除了自 1882年以来美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排华法律。本文拟就 194 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其评价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危及众多国家,出现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一些国家为了转嫁国内危机,掀起了排华运动,大批华侨遭受迫害,被驱逐回国成为难侨。南京国民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对国外排华运动展开外交交涉,对回国难侨积极扶助和救济。1931—1937年间,《申报》等全国性报纸对此做了大量报道,对难侨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交涉和难侨救济工作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论文利用认知隐喻理论,对美国排华运动期间排华话语中的主要隐喻以及隐喻话语的政策后果进行了分析。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只是一种修辞现象,其背后还有着深刻的心理认知动因。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明显有悖于其《独立宣言》精神和宪法原则。这种悖论的形成固然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文化动因,然而,围绕华人不可能真正归化为美国公民的排华话语——特别是其中用于构建华人负面形象的隐喻以及美国如何有效应对华人移民的相关隐喻,对于美国民众以及国会议员所产生的劝服效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论文探讨了1875年《佩奇法》出台背景及其影响。在种族偏见、文化差异以及政治机会主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国会议员绕开中美之间自由移民的法律,将限制华人女性入境的立法解释成为一场维护美国传统家庭和婚姻道德的保卫之战。以加州联邦众议员佩奇名字命名的《佩奇法》,在美国国会开创了针对特定群体立法进行移民限制的先例。从法律出台到1882年《排华法案》之间的七年间,移民美国的华人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个以七年划分的时间段,《佩奇法》虽没有达到阻止苦力华工赴美目的,但在阻止华人女性移民美国方面相当成功,基本切断了华人女性赴美的渠道,也为七年后的美国全面排华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