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896年,李端棻上《推广学校折》,面对当时我国“时事多艰,需才孔亟”的现状,通观全局,统筹兼顾,进行了切中时弊的分析,主张“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提出了一整套富有革新意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发展新教育的方案,而且为光绪帝采纳,成为戊戌维新的主要内容之一,并较快地付诸实行,推动了我国教育走向近代化。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研究中华灯谜史时从一部名为《新灯合璧》的古籍中得出苏州第一个民间灯谜社团诞生于苏州五亩园的结论.同时,对灯谜社团的活动、发起及其解散的过程,以及管礼昌对灯谜的研究贡献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抵征是太平天国战后安徽田赋整理所实行的一种新的、异于常征的赋税征收机制。在歙县,抵征推行的动机是取代常征,由绅局和亩董在乡组织征收,消除常征中由书差勒索的积弊。具体到歙县北岸,在光绪五年(1879)的"胡六贵隐匿田粮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抵征在乡村的复杂实践中,亩董成为乡里税书与州县户房书吏的中间人,绅局(乡柜)才是基层田赋征收的关键场所。通过分析抵征从中央议行、州县落实到乡村适应的过程,尤其是抵征在乡村实践中的适应和变化,可以直接而具体地看到乡村社会关系的调整与重组。  相似文献   
4.
马金生 《安徽钱币》2007,(3):33-33,I0001
近得“元光通宝”折三铜钱一枚,其径31mm,穿7.15mm,缘宽4.1mm,厚1.75mm,重6.2g。老生坑黑漆古锈,钱文楷书,书体流丽俊美,明显出自大家或善书者之手。铸造精整,品相极佳,系开门见山之品。  相似文献   
5.
张帆 《黑龙江史志》2014,(10):42-44
北宋以"重文轻武"、"以文御武"为国策,即所谓的"祖宗家法"。加之统治者对于武将的防备之心所采用的"将从中御"、"更戍法"使的"兵不识将,将不知兵",这些措施都大大降低了武将的地位,这就直接导致文臣主政,武将被冷落,常有武官要求转为文资之事。然而在"祖宗家法"之下,却出现了具有半藩镇性质的"将门"现象,那么"将门"是否真的具有藩镇的性质。本文拟在这方面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建斌 《文献》2024,(2):192-206
奏折是君臣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其形成过程受制于多方因素。清末两江总督端方所上《均满汉以策治安折》,从起草到上奏历经两年,期间几经改动,与政局变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形成的不同版本侧重不一,反映出上奏者端方身份变更前后政治决策与运作的调整。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收录的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广为学界引用,实际并未上陈。该折撰稿人熊希龄随端方出洋考察,期间暗中联络梁启超撰写考察团回京奏陈,亦受梁氏思想的影响。光绪三十三年(1907),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的皖案发生,促使端方对此折做出大幅度修改,形成《均满汉以策治安折》上陈,与袁世凯有着直接关系。奏折这类文献的形成与出台是动态的过程,将其放在时局赓衍中考察,每封奏陈都是一个“生命体”,构成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咸若馆位于故宫外西路慈宁宫花园内,为该园中主体建筑。乾隆三十七年(1772)在东、西稍间的内壁上增设24个挂龛,用于供奉十二套擦擦三百六十佛,共计4320尊。经整理,咸若馆现存擦擦佛4233尊,其中4217尊属于三百六十佛系列,是利用三世章嘉胡图克图·若必多吉编订、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最终定型的三百六十佛铜阴佛模制作而成,其余16尊背后无字的擦擦无量寿佛则是清后期的作品。4217尊擦擦佛中目前仅有一套完整的擦擦三百六十佛,其余各套均不全。将这套完整的擦擦三百六十佛与《诸佛菩萨圣像赞》进行比较,两者有354尊佛像完全相同,仅6处存在差别,一致性高达983%。依据中正殿火场残存的《四体文佛名折》等一系列档案,考证其出现差别的原因是《诸佛菩萨圣像赞》和咸若馆供藏擦擦三百六十佛分别是三世章嘉编订三百六十佛过程中的前后两个阶段的作品,前者属于稿本,后者为定本。  相似文献   
8.
9.
10.
清代广西刻书的兴盛,还以家刻本、坊刻本的大量出现为特征。家刻本,又称家塾本、家宅本或书塾本,是指私人主持或出资校刊的图书,其目的是为满足私家读书、藏书之需要,并不以营利为本,偶尔出售也只收成本。家刻本的刻印者多是官僚、地主、富绅等家业殷实者。他们有的刻印家集,宣扬祖德,以示门第高贵;有的刻印乡邦文献,选辑邑文,以示地望之不凡;有的搜罗佚典秘本,校刻行世,以示学问之博雅;有的代官场名流刻书,以利名人荐举;还有更多的是为读书做学问而刻,为发表个人著述而刻,为收集师友著作而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