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赵德云 《华夏考古》2006,8(4):78-86
在中国唐代金银器、陶瓷器中,扳指杯是引人注目的一类器物。本文在分析唐代扳指杯形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国外资料,提出扳指杯源于罗马造型意匠,萨珊波斯、粟特等的扳指杯,在吸收罗马造型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征;而中国扳指杯在造型上的细部差别,可能一方面反映了罗马意匠的扳指杯传入中国的不同途径和方式,另一方面反映着外来文化因素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和谐融合。  相似文献   
2.
扳指作为满族特有的首饰,因其在弯弓射箭中对手指的保护作用,受到了八旗子弟的喜爱,人手一枚,因而成习。入关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扳指的功能开始由实用转为装饰,依据使用者的身份不同有了森严的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3.
文物定名是博物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中不乏学术含量。首先是定名用词必须科学严谨,需对习以为常、似是而非的用词进行厘正,使用正确的语词。其次,在用词正确的基础上,确定原则,统一格式,使文物定名工作有规律可循。如此,其科学性保证了博物馆向大众传播的文化不失为良知,而非误导;其规范性摒弃了博物馆界著录工作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4.
楚韘     
韘最早见于《诗经》,为开弓撒箭之具,即射手所用的开弓扳指扳指在我国科学考古出土的最早实物为商代妇好墓所出兽面纹扳指。周代出土数量较大的韘应该为食指韘用韘,周韘材质多样,形式多种。楚地出土有许多周韘,为我们展示了其独具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弓左箭”还是“弓右箭”——论古代两种不同的射箭方式》之姐妹篇。本文搜集古今中外世界各地持弓射箭各种资料,以古文献与大量文物图象为本,综合分析了唐人《射经》中“汉法”与“胡法”之差异,发现“汉法”与扳指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韘是套于右手拇指上用于钩弦护指的工具。其名称的出现最早见于《诗经》,佩韘是成人的标志之一。古韘材质多样,就玉韘而言,其出现可早到晚商。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韘由筒形而出现侧扳,并初现由实用向装饰转变的趋势,玉韘在西汉完成了实用性向装饰性的彻底转变,当时玉韘已经完全演变成装饰性的玉韘式佩。玉韘式佩历东汉、魏晋南北朝依然流行。宋人对韘已有隔膜,当时的韘式佩被看作古玉器,称蟠螭佩。据此推测自北宋开始,对韘与韘式佩的渊源已不甚了了。元人视韘式佩为古玉,称雕玉蟠螭或璩,认为是环一类的东西。韘式佩于明、清依然盛行,称螭玦、鸡心玦,晚清称鸡心佩。玉韘自汉以后甚为罕见,在清代发展为扳指,除用作男性装饰外,还被乾隆赋予丰富的内涵。17世纪,建立波斯萨菲王朝和莫卧儿王朝的蒙古贵族后裔亦流行佩韘,韘的形式与明晚期沐睿墓出土的玉韘几乎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7.
(鞣)式玉佩的前身是实用器--(鞣),东周时期逐渐演变为纯佩饰.西汉中期,(鞣)式佩十分流行.之后,(鞣)形玉佩与其他佩饰揉合发展为几种新式(鞣)式佩.到了东汉,(鞣)式佩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