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界给吴登盛冠以“缅甸的戈尔巴乔夫”的褒奖,这样的评价言过其实。他在缅甸的民主进程中有着太多的牵绊,甚至有退隐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正苏联从建立到解体,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存在将近70年。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自苏联缔造者列宁,到亲手解散苏共的戈尔巴乔夫,领导干部集团的腐败,始终如附体之毒瘤难以根除。苏联70年的腐败史,对后世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3.
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民主化改革,是以"人民自治"为思想核心的。但是在改革进程中,由于民主化思想与实践途径存在缺陷,未处理好党与政权的关系,过贬低和削弱了苏共的地位,以及在经济改革中出现诸多失误,后期改革目标与所选路径背离,最终导致失败。  相似文献   
4.
我在离开捷克斯洛伐克9个月之后,受新华社总社的派遣于1988年12月底重返布拉格分社任首席记者。我这次赴任经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巨变。纪念帕拉赫掀起风暴我重返布拉格后不久,便目睹了这里风云激荡的一周。1月16日是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学生扬·帕拉赫为反抗苏联入侵自焚20周年。帕拉赫目睹祖国的主权惨遭苏联的践踏,当局又无力对抗,满腔悲愤。这位在1969年1月16日只有21岁的大学生,便采取了自焚的行动,表示对苏联侵略的抗  相似文献   
5.
李景贤 《百年潮》2008,(3):10-18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邓小平同志与他举行的会见,宣告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最终实现,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6.
这里曾经吸引许多欧洲上层社会的名流,就连佛洛依德、洛司基、戈尔巴乔夫与希拉蕊也曾是座上宾客,前往维也纳的观光客们,绝不会错过这样一家具有历史的咖啡馆,他们喜欢在维也纳璀璨的夜里,笼罩在迷人的人文气息之下。坐着沉思,喝着咖啡,和著名的雕像一起享受这气派非凡的岁月。  相似文献   
7.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3,(27):24-24
很抱歉让某些人失望了。我不仅活着,而且还很健康。我很想知道,是哪些人这么不喜欢我活着。  相似文献   
8.
包虹 《神州》2013,(1):28-28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权已象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这样。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一时间,全世界的目光都被这一令人震惊的事件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9.
大戈与小戈     
汤韵旋 《黑龙江史志》2013,(21):338-338
<正>有两个"过气"政治人物是很值得比较的,一个是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一个就是前国民党主席李登辉。这两个人物由于前者格局大,影响大,有所谓国际观,所以我把他姑且称之为"大戈尔巴乔夫",简称"大戈",后者由于格局小,影响小,自绝于大陆,所以我把他戏称为"小戈尔巴乔夫",简称"小戈"。其实把他们称之为"大李登辉"或"小李登辉"亦无不可,只是国际社会难以接受,读者也不能接受,无非是因为李登辉只是个"蝇量级人物",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最后二十年的历史有一个突出特点,这就是一些原来以为找到了最光明的社会发展道路,建立了最美满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而且以为这种制度的优越性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无与伦比和无可能挑剔的社会主义国家,分别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这种制度的非完善性,因而不得不通过改革来谋求新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革大潮铺天盖地而来,成为一种世界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