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遗产》2023,(9):8-15
这是一片从未完整开放过的紫禁秘境。是艺术家皇帝乾隆为功遂身退后的自己,设计、营建的归隐乐土。正处盛年的帝王,将思悟与夙愿、骄傲与创想,融入这座花园的山水草木、亭榭楼台。这场帝王主导的艺术试验,留给我们的,除了这一地的锦绣华章,还有值得永久珍视的技艺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老子西行入关,游历秦地,最终归隐,所以陕甘地区多有和老子事迹相关的遗迹。以《水经注·渭水注》的相关记载为基础,结合文物古迹、民间传说、地理地名综合考察,则可判定老子最终的归隐地当在以甘肃天水柏林观为中心的伯阳一带,抑或在今陕甘之间,范围东至今陕西周至楼观台,西至今天水柏林观。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2014,(5):24-24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传世不朽,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富春江沿岸的桐庐就是这幅传世名作的实景地所在,也称得上是富春江上最美的一段画卷. 在这块巨大而美丽的画布上,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就连北宋文豪苏轼也不禁赞叹“三吴行进千山水,犹到桐庐更清美”。桐庐不仅有秀丽清绝的富春江,还拥有浙江省首个风景名胜区瑶琳仙境、东汉古迹严子陵钓台、“地下第一长河”垂云通天河、“江南九寨沟”白云源、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环溪古村、深澳古镇等多处景观与古村风貌,置身每一处都令人觉得像是来到了恍如梦境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逶拖东南,来到泰宁张开胸襟,尽其所有,孕育出泰宁形胜,泰宁在碧帷之中,树随山高,虽然为群山环绕,却见不到屺秃秃的峰巅,远处眺望,岚气巍然,惟见半空中随风起伏的绿色波涛,在四围绿涛之中,流淌着娓娓动听的传说。远眺泰宁与泰宁远跳,完全是两个概念,在泰宁之外,还是一种倾慕,一种向往,一种对泰宁秘境的猜度,泰宁远眺则是另一番心境,那是一种恍然如梦的感觉,既使是看遍了名山大川,也只是萍踪他乡的过客,而泰宁留在心底的,是如归故园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愤然辞去彭泽县令的职务,隐居山林,开始了独善其身的隐士生涯。在后人的心目中,隐居后的陶渊明是一直过着“悠然见南山”般的快乐生活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联系他的身世再品味一下他的诗作,我们会发现答案是否定的。考察一下幼年的陶渊明,再看一下他那些并不是很出名的诗,我们就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6.
老子归隐考     
老子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历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183;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任周王朝的守藏史官。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己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保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相似文献   
7.
包世臣(1775~1855),清代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字诚伯,号慎伯,晚号倦翁,别暑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包安吴。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官江西新喻知县,宦游不得志,不久弃官归隐,侨寓江宁(今南京),布衣悠然,以研究学问终其一生。后因避粤乱,逝于途中,享年八十。包氏关心时政,主张抗英。他是大书家邓石如得意门生,尽得邓派真传。  相似文献   
8.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三次出仕归隐,困扰他一生的矛盾,一是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二是躬耕与生活实际的矛盾。他因家贫和政治理想的实现而出仕,但他“质性自然”、不善逢迎,动乱的现实和残酷的斗争使他厌倦了官场生活,最终毅然选择归隐,即使饱受饥寒之苦也义无反顾,这也正体现了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和节操。他的这种做法,对后来的仕途失意和厌倦了官场的士大夫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某种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明遗民周岐清初时的活动轨迹,文献记载颇多矛盾、含混之处。本文通过考察相关史料。认为他实际上经历了一段国变归里,后外出旅食、游幕。最终重又还乡隐居的曲折过程。其同,他与多名清廷大僚过从交往,甚至一度为清军效力,因而绝非部分典籍所描述的典型明遗民。  相似文献   
10.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首《归去来兮辞》系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隐时所作。辞中诗人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叙述了他脱离官场,欣然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辞中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厌恶仕途生活,不与庸俗官僚为伍的高尚情操以及乐知天命、乘化归尽的人生观受到其后历代文人雅士的极力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