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人物周刊》2013,(16):60-61
新世纪以来,没有什么灾难能像汶川地震那样震撼人心。有一个人,想探究巨大灾难中更丰富的人性,他为这份冲动投入5年的心力,然后带给我们这个时代一部最翔实、最深入的灾难纪实作品,历史得以更真切地存留。这个人名叫张良,曾拥有《南风窗潜0总编等头衔,他放弃年薪几十万的职位,投入几十万自费采访,他在各地累计奔波三四十次,拜会了一百七十多位当事人,中国还没有哪个记录当代史的个体,为一个题目倾注如此心力。在非虚构写作升温的当下,他在专业主义上的追求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2.
萧衙的反思     
也许,只有在身陷囹圄之时,萧何才能对自己进行一番比较深刻的反思?对于刘邦来说,无论比功勋、比忠诚、比资历,谁能与相国萧何媲美?比功勋,他与张良、韩信同为汉初三杰,然而韩信不久就因“谋反”之罪而伏诛了,张良则声称要“从赤松子游”,跳出宦海,学习神仙之术去了。天下平定之后,“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相似文献   
3.
张良是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家、谋士,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从张良一生的行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受当时儒、道两家思想影响深刻,善于结交良师益友,行事稳重、不求冒进的处世思想和原则,给后世以无限启发,深得后人敬仰。  相似文献   
4.
寻访张良庙     
早上,我们一行11人驱车从汉中市出发,向四川阆中行进.可是车子刚驶出汉中盆地,进入幽静的山谷公路中,同伴中就有人说,我们今天要路过的留坝县城北面的张良庙,很值得一看.同行者都是文化人,对与萧何、韩信一齐被誉为"西汉三杰"的张良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一说到张良庙,都乐意去看一下.  相似文献   
5.
清初,广东诗人陈恭尹(1631~1700)有《读秦纪》诗云:“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以圯上老人授张良《太公兵法》故事,讥刺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百密一疏,终于使得张良能够在农民大起义中辅助刘邦,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群雄合力推翻了秦皇朝。此诗颇为当代选家所青睐,允称佳构。然亦有严加诃诋者。  相似文献   
6.
萧衙的反思     
沈淦 《文史天地》2012,(1):78-79
也许,只有在身陷囹圄之时,萧何才能对自己进行一番比较深刻的反思?对于刘邦来说,无论比功勋、比忠诚、比资历,谁能与相国萧何媲美?比功勋,他与张良、韩信同为汉初三杰,然而韩信不久就因“谋反”之罪而伏诛了,张良则声称要“从赤松子游”,跳出宦海,学习神仙之术去了。天下平定之后,“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相似文献   
7.
萧何后十年     
李白在《猛虎行》里写道:“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实际上,“汉初三杰”首先是萧何,张良、韩信是列于其后的。《史记》里有这样的记述:  相似文献   
8.
熊剑平 《文史天地》2011,(12):49-52
郦食其(食音异,其音基)自幼喜好读书,富有智谋,却因家贫落魄,一直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为了谋生,很长时间里他只得做一个替人看门的门卒。虽然衣食难寻着落,郦食其的个性却一直非常张扬,乃至"县中人皆谓之狂生"。直到六十多岁时,他才投奔刘邦而获重用。在刘邦手下,  相似文献   
9.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开国之初,刘邦看见很多将军聚在一起发牢骚,刚想走进去听听,将军们就立刻不说话了。无奈,刘邦只好找来张良询问。张良如实禀报:"将军们正在议论造反的事!"刘邦听了,不免有些惊恐:自己刚做了皇帝,天下初定,如果现在有人造反,肯定会危及江山。  相似文献   
10.
张良能成就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投靠了一个善于听取意见的主子。范增不也是一肚子才学吗?可惜他的主子是项羽!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偏偏多的是项羽之类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