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代出现了大量文人所写的应用性传记。其中,他传性托传基本上体现史传的“有益于世”的精神,但和史传的具体写作目的截然不同,它不用拘于史传的种种体式,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所以,他传性托传的突破传统史传体式,使得传统的“传”由单纯记述历史的散文发展成为极富文学艺术性的散文,从而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2.
张娜 《神州》2012,(6):168-169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教学更适合这门学科的特点。传统的外语教学以课堂正规学习为主,主要靠灌输的方法组织教学,教师从对话和课文中列出“知识点”,通过讲解和练习来帮助学生弄懂并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课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死记硬背单词、词组和语法规则,然后就是无边无际的题海。  相似文献   
3.
陈丽 《神州》2012,(21):197-198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逾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屈玉光 《神州》2013,(26):175
数学的广泛应用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然而初中学生不能很好地解答应用性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性问题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习题,文字叙述更语言化,更贴近现实生活,题目也较长,数量也较多,数量关系分散隐蔽,往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面对一大堆非形式化的材料,学生常感到很茫然,对应用性问题产生恐惧心  相似文献   
5.
张洋 《神州》2013,(16):160-160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公共课。本文分析了《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理念,以及我院进行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以期更好地完成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朱元英 《神州》2014,(18):108-108
本文从探讨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重要性出发,详细阐述了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和不足之处。最后,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研究经验,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性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涵 《风景名胜》2020,(3):0062-0062,0064
《毕业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阶段的压轴课程,是时间跨度长、知识覆盖广、综合能力强的一门课程,“承专业所学,启工作所用”是它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以往的毕业设计以完成学生自选主题为目的,在专业技能拓展和教学成果表现方面,恰恰没有被反思,本文基于教研团队多年的具体实践,探索研究本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中的难点,即如何帮助学生跨越思维和技术的门槛,从自身专业的角度与社会实践相对接。  相似文献   
8.
郭迎福  胡志明  秦世琼 《沧桑》2013,(2):164-166
实践教学历来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顶岗实习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顶岗实习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独立学院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与企业联手合作,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会计学习者的入门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会计课程的先修课程,它具有极强的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于高职院校的初学者而言,他们基础参差不齐,又由于基础会计属于一门全新课程,复杂、空洞、难以理解,甚至预言表达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异,从而导致入门难。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会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使"不想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学习会计成为一种乐趣,是每一位会计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对此,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星 《民俗研究》2016,(3):5-14
"民俗主义"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的学术讨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民俗文化事象的基本常态,承认和正视民俗主义现象的常态化,某种意义上,正是各国现代民俗学的起点。中国民俗学也必须正视中国当代社会及文化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民俗主义化"常态,并深刻意识到民俗学者自身也程度不等地卷入到与民俗主义有关的各种事态之中。民俗主义研究视角的导入不仅促使中国民俗学全面地校正自己的研究对象,也揭示了民俗学者与民俗主义的关系而有助于推动中国民俗学对民俗学者自身角色与责任的深入反思,进而重新审视民俗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公共性。民俗学者通过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相关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将促使民俗学在中国成长为一门能够对国家文化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对现代中国社会里多种生活文化问题和民俗主义事象展开基于学理的描述、解释、揭示、评论和批评的学问。但与此同时,现代民俗学也必须面临如何理解和应对一般民众在其生活中创造民俗的实践和民俗学者的学术应用性实践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复杂性这一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