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王力教授是我国有名的语言、古汉语大家,广西博白县人。我不是他的学生,但在40年前有幸听过他的一次课。这一课,可谓使我受用终身,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仿佛昨日之事。  相似文献   
2.
人名联趣     
陈章 《文史天地》2007,(11):46-47
传说,陈寅恪任教清华大学时,有一次考试出了这么一道小题目:为"孙行者"作对联。他自己的答案是"胡适之",结果有位学生对"祖冲之",陈寅恪觉得比自己对得更好,赞许有加。此事传为佳话后,有学者撰文认为,从平仄的角度,此联若对清代训诂学者、嘉庆进士"王引之"更佳。其实,人名联对到这种程度,平仄应该不是很重要了。  相似文献   
3.
作为联曲体戏曲所采用的曲调,每支曲调都有特定的平仄、句式、韵位、板位等格律。但由於字声平仄搭配的不同,句式的改变与字数的增减,以及韵位与板位的挪移等都会对曲调的腔格造成影响,因此,无论是南曲还是北曲,同一曲调既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变异性。如清代戏曲音律家钮少雅指出:  相似文献   
4.
早在一百多年前.作为岭南大都的广州,穿着烂褛的大襟衫.两只空荡荡的大裤筒.支楞着两条颤抖抖的瘦腿.把辫子也憋直了,力不从心地撑起南中国经济,文化的半爿天。在粤讴咿哑的广州城里.眼窝深深,嘴唇厚厚的“咸菜道人”一类的本土画家.摇头晃脑地拾着唐诗平仄叶韵的牙慧,蘸了墨抹了一块石头,再点两三只麻雀.撇几叶疏竹。于是自鸣得意“颇有任伯年、吴石仙笔韵。”  相似文献   
5.
“楹联”又称“对联”、“对子”,是悬(贴)在壁间、柱子上的联语。它的上下联在字数多少没有定规,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由于楹联的形式和汉字这种单音独体的方块字密不可分,因而它也就成了世界上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艺形式。一般认为,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