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有清一代,尤其清代中叶,汉学发展如日中天,江藩作为干嘉时期著名的汉学家,亲授业于干嘉诸儒,并与其中代表人物有相当之往来,其所撰写的《国朝汉学师承记》,有针对性地对清代学术(汉学)作了第一次系统的梳理,影响深远。本文不就具体的"门户之争"、学术史写法等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发表看法,只就读书所得,就《汉学师承记》所体现的治学精神、师友之道与对当今学者为学与为人的启发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以获得一种对该书乃至清代学术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2.
京剧大师、人称"江南活武松"的盖叫天先生比我大整整40岁.但是我们有缘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20年的岁月里,结下的深厚的师友之情,有不少传奇色彩.按盖老夫人薛义杰的话说:"缘分是生好的,真要寻也呒寻处,僚(你)勿寻,倒是碰着和撞着了."……  相似文献   
3.
张蔚星 《收藏家》2010,(2):51-57
之七:安志敏来函曾院长:承问及拙稿所引用洛阳烧沟墓1058A面的藻井图案问题,因为记得不甚清楚,曾立即去信问洛阳的河南文物工作队第二队,因为原始记录存在那里,但到现在一直没有回信。据我的记忆,大约是网形,如果以后有回信的话,必立即奉上不误。  相似文献   
4.
况周颐(1861—1926)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词人、词论家,兼工金石、文字、考据之学。他著述颇丰,传世有词集、词话、笔记丛谈、书画真迹等,但是至今未发现他为自己撰写的传记;况氏交游甚广,所交好者多为文友学友词友艺友,然而翻检其亲朋师友的大量著作,亦未发现他们为蕙风所作的传记;《清史稿》是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编成于辛亥革命后,有列传316卷,其中并没有为周颐立传。  相似文献   
5.
本文前题为阳明师友之教及其思想论述,壹在由师友的进路,探讨阳明学的渊源,之后再进入其学的核心脉络,是即顺其本源,得其慧旨之谓,探讨其师友之教及阳明良知和致良知教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教育,朱子一生最大的贡献亦在教育.所以谈孔门儒学从教育进入,思想更能切入.朱子教人读书,不是要人孤立自赏,是要人从师友处理会,而问学论道即是他心中所系.问学在于切磋,切磋才能明理;论道在于求真,求真才能增智.明理增智,在高处就能致其广,在近处就能尽其微,以此格物,物无不知;以此致知,知无不得,这便是朱子教人的方法,方法便捷,但要身体力行,所以即使晚年,朱子仍学之不辍.谈到思想脉络,朱子虽继孔孟而来,但不尽皆承孔孟理路,是能别出一条系统,这系统即开展他在“道问学”上的另一局面,亦即由二程路境上往前推出一步.总之,师友之教与儒门仁学皆直接沾育朱子,后日儒者得有源头活水,亦皆由此教化而兴会长传.  相似文献   
7.
张蔚星 《收藏家》2010,(1):21-28
曾昭燏是一位勤于书翰的人,无论是在建国之前,还是在建国后。她每天都要处理各方面来函,也写了大量的书信给各方面人士。可惜的是因为十年动乱等原因,她写给各方面的书信要收集起来,也不是件易事。幸好南京博物院图书馆,珍藏了一批曾昭烯师友们写给她的书信,这些信对研究她的生平思想是颇有帮助的。这里刊发一部分,略做考订。  相似文献   
8.
2006年,原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田汝康、常务理事赵和曼、顾问何芳川、名誉理事朱仲玉四位教授驾鹤西归,我们痛失师友。田汝康等四位教授的仙逝,是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界的巨大损失。田汝康等四位教授为推动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此,我们特意刊出四位教授的生平简介及他们在华侨史研究领域的贡献,以表达我们的沉痛哀思与深切缅怀,希望与侨史学界同仁共勉,共同推动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事业的更大发展。2006年7月20日,田汝康教授在昆明逝世,享年91岁。田汝康教授1916年出生,云南…  相似文献   
9.
张建安 《纵横》2009,(11):37-42
2009年5月的一天,突然接到图们将军的夫人——阿力贡阿姨的电话。互致问候后,我很自然地问及图老近况,没想到阿姨哽咽地说:“图老已经去世了。”我心头一紧,问:“什么时候?”阿姨说:“去年11月份。”我禁不住难过起来。一年来忙忙碌碌,许多师友都未能及时问候。没想到,就这短短的时光里,可敬的、奋斗不息的图们将军竞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历程。  相似文献   
10.
师友阿垅     
罗紫 《贵阳文史》2008,(1):76-77
今年是诗人阿垅诞辰100周年和逝世40周年,我想着阿垅我认识阿垅,是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的白色恐怖之下的重庆,那年我15岁,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身之一的读书生活出版社当店员,参加了革命,因是革命进步书店,接触的进步作家、诗人要多一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