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密约"是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中日争执的焦点。和会前夕北京政府外交政策方针由"亲日"转向"亲日联美",陆征祥到达巴黎后经与北京政府商议,确立"联美制日"方针。中日代表围绕山东问题展开正面交锋,中国决定将所有战时密约交由和会裁判。日本坚持1915及1918年的中日条约有效,美国不承认所有战时"中日密约",中国主张1915年中日"民四条约"不能作为日本取得德国山东权益的依据。中国代表团事先不知1918年"中日密约"详情,在和会期间方逐步获知密约全部内容。中国向和会要求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直接归还中国,日本则主张由其继承这份权益后,再有条件转交中国。随着和会形势变化,美日妥协,不谈"中日密约"是否有效,决定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经济权利,日本作出口头声明,从速将山东半岛连同完全主权交还中国。中国拒签对德和约后,代表团建议北京政府坚持不承认密约、由国际调停山东问题的立场,拒绝与日本开议。山东问题由此转入新的处理渠道。  相似文献   
2.
渠冉 《文史春秋》2014,(5):29-32
张学良(人称"张少帅")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曾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是著名的爱国将领。顾维钧是中国外交界的元老,曾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被称为"民国第一外交家"。后来,张、顾两人因缘相识,并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3.
熊昊 《文史天地》2008,(9):31-32
1919年6月28日,巴黎上空响起阵阵礼炮声,巴黎和会宣告闭幕。27个战胜国参加的和会最终留下26个国家在和约上的签字,中国成为例外的那个。翻开历史,可以看见中国在拒签《凡尔赛和约》背后的种种呐喊和无奈,看似熟悉的片段却蕴含着复杂且揪心的史实。  相似文献   
4.
论文对巴黎通信社的创立及其运作情况进行了考述。巴黎通信社适逢1919年巴黎和会的召开应运诞生。它最先发回了中国代表团在山东问题上交涉失败的消息,成为引发五四运动的源头之一。巴黎和会结束后,它继续向国内媒体供稿,注重介绍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和苏俄现状,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作了持续的报道。少年中国学会曾计划在巴黎通信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国际通讯网,但因条件不足而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由于日本态度强硬,西方诸国最后商谈的结果竟然是:日本从德国手中接过对中国山东的控制权。4月30日,有一个人在北京接到了梁启超从巴黎发给他的电报,得知了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他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于5月l日写就《外交警报敬告闲人》的文章,并于当晚送到了《晨报》报馆。  相似文献   
6.
田洪远 《黑龙江史志》2013,(15):137-137
近代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试图收回山东主权的努力失败了,分析其原因,其中积贫积弱是当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最根本因素,它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是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7.
蟠桃会     
  相似文献   
8.
周密 《神州》2008,(5):27-29
巴黎和会召开后,蔡元培为我国领土完整而四处奔走,在参加游行的学生被捕后,他又不惧压力出面多次营救,而他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更是影响深远,这一思想成为了五四运动解放思潮主流。  相似文献   
9.
吴建民 《神州》2008,(5):63-69
顾维钧1888年生于上海,1904年8月赴美留学。1912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顾维钧,接受了刚刚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邀请,返回中国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1915年,顾维钧出任中国驻美国公使。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巴黎和会。顾维钧是民国时期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有人曾问过晚年的顾维钧,搞了一辈子外交,最得意之举是什么?他回答说是巴黎和会,其女儿顾菊珍说:"中国现代史表明,先父顾维钧是在国际会议上对列强说‘不’  相似文献   
10.
论文探讨了在中国参战语境、社会革命语境以及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形成过程及特定意义。百年来,中国围绕一战华工形成的论述分为两类:一类着眼于国家视角,着重从中国作为参战国与战胜国的角度展现中国在华工招募过程中发挥的主导性作用与华工扮演的参战角色;另一类立足于华工视角,最典型的是在社会革命语境下从华工作为帝国主义、军阀主义对立面的角度揭示英、日、法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势力的压迫本质与华工的革命精神。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的华工论述似乎接续了中国参战语境下的华工论述。虽然同是立足于国家视角,但在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论述更侧重展现华工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进程。尽管社会革命语境下的华工论述逐渐瓦解,但个体视角的论述依然不失为国家视角论述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视角,二者之间的矛盾突显,是当前中国一战华工论述重建的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