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苏汰馀(1886~1948年),名必润。四川巴县人。辛亥革命后,徐荣廷承租纱、布、丝、麻四局,组建楚兴公司,自任总经理,任苏汰馀为协理兼管财务。裕华、大兴两公司成立后,徐任裕华董事长、大兴总经理,苏汰馀为徐的得力助手。1927年、1933年,徐荣廷先后辞去裕华、大兴职务,由苏汰馀继任。裕大华集团公司成立后,苏任董事长,前后长达20年,直到1948年去世。  相似文献   
2.
牛文琴 《沧桑》2011,(5):103-105
18-19世纪巴县地方政府委以八省客长作为中间人处理地方事务,做民间诉讼调解,表达了其作为职能精英的官民中介特点,然其参与地方事务,只是有管理权力而无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3.
陈亚平 《清史研究》2007,16(1):57-64
本文通过清代巴县档案提供的诉讼案例再现了巴县行帮在自身组织化、市场争夺、行业规范中的作用,分析巴县脚力行帮组织化过程中官府、行帮成员以及由夫头等组成的"第三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行帮与国家在城市地方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国《巴县志》是一部承前启后的方志佳作,但由于文献被毁,采访困难,加上此志成于众人之手,导致该志有失真的内容。现依《巴县档案》等原始资料对之进行考辨与订正。  相似文献   
5.
6.
梁勇 《清史研究》2020,117(1):45-56
在清代以重庆为代表的四川乡村社会重建过程中,移民通过集资、捐献、缴纳厘金及罚没等方式形成了大量以会产、庙产、学产为名的各类乡村公产。清代重庆乡村公产形成方式、存在形式及管理模式具有强烈的移民色彩和突出的地域性特征。由于清代州县财政经费短缺现象始终存在且呈加剧态势,在"以公济公"的名义下,乡村公产被地方执政者改变用途,提拨他用。晚清新政,国家以筹办新学、警政及办理实业等名义不断提拨各类乡村公产。进入民国后,由于军阀混战和地方的公共建设,政府成立公产提拨机构,加速了乡村公产的国家化进程。乡村公产的国家化进程体现了州县财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7.
清代四川客长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勇 《史学月刊》2007,(3):28-35
随着清初大量外省移民进入四川,客长这一具有移民社会特质的地方基层管理人员便在四川城乡各地出现。通过对客长的任免程序、功能及其与保甲制关系的考察发现,在面对移民占人口比例绝大多数的"非常态"社会中,清地方政府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将民间自发的管理方式纳入官方既有的管理体制之中,既强化了对地方的监管,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巴县地处日喀则地区最西端,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山脉两山夹持。境内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县城驻地海拔4772米。出拉萨,过日喀则,一直向西,行程910公里,在荒原深处、雪山之间,就是雅鲁藏布江源头第一县——仲巴县。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