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杨辰 《人文地理》2011,26(3):35
本文以"历史-空间-社会"的三重视角对1949-1978年上海工人新村的"缘起"、"建造过程"以及"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受国家财政和地方工业化政策的影响,带有"社会主义理想"和"为工人阶级服务"双重目标的新村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非连续性"特征。从数量上看,三十年(1949-1978)的新村建造没能真正的解决上海工人阶级的住房困难;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时期上海城市改造的主体,工人新村也成为落实新政权的政治意愿、经济政策和社会理想的重要手段,新村的大规模建造对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生活也产生着持续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瑞芳 《史学月刊》2015,(4):100-110
新中国建立之初,城市职工住房条件普遍较为恶劣,国家难以短期内拿出巨额资金予以根本解决。各地政府首先能做的,是贯彻市政建设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大力改善工人住宅区的环境卫生。职工生产环境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上还要依靠国家加强资金投入,不断建造新住宅来解决。随着财政经济的好转和工业生产的恢复,各地政府在财政依然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进行职工住宅建设,兴建了一批工人新村,极大地改善了工人的住房条件。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国家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职工人数以更加迅猛的势头发展,工人住宅的修建难以赶上工业发展的速度,职工住宅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从而决定了职工住房问题的严重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3.
天津解放后,随着城市经济的恢复,工人面临的住房短缺与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日趋严重。为此,天津市人民政府决定于1952年开工建设7个工人新村。为了克服资金、材料、土地等方面的困难,天津市确立了集中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厉行节约,在施工中开展劳动竞赛,推广先进工作法,组织工人及家属参加义务劳动,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工期紧张,加之缺乏统一规划,各新村的配套设施建设与生活供应相对滞后,在入住初期给工人及其家属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随着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以及相关配套工程的陆续完工,各项问题逐步得到了基本解决,为此后的城市住房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