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思南 《风景名胜》2021,(5):0102-0102
在小学的英语课程教育教学中,融入思维导图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帮助教育者对整个课程教学的逻辑结构进行梳理,进而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帮助大学生通过更加合理、科学的条理来探究英语知识和内容,进而规避由于枯燥无味的教育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英语课程产生厌烦之感。  相似文献   
2.
李灿 《文献》2020,(1):92-115
本文首次公布安徽博物院藏399年宝贤写卷的完整录文,并通过对比宝贤写卷与昙无兰《〈千佛名号〉序》中的记载,证明其真实身份很可能就是东晋昙无兰抄略自《贤劫经》的《千佛名号》(或称《贤劫千佛名经》)残卷,而该文献此前久已失佚。文中进一步推测,作为现存最早的抄略类佛名文本,写卷(即《千佛名号》)制作最初可能是基于唱导古法(即5世纪之前的唱导作法)的仪式实践需求——古法唱导中的两个主要仪式程序,可能分别催生了佛名和因缘譬喻故事两类抄略本,二者在古法唱导仪式中可能存在伴生关系。同时,这件写卷不仅为研究古法唱导提供了首件实物例证,也有助于理解5世纪前中国佛教八关斋日的仪式活动实践。  相似文献   
3.
导学案的设计者是教师,但使用者却是学生,因此教师要心系学生,备好课之外,更要备学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以心灵沟通心灵,以创新引导创新,力求以导学案为辅助工具,打造更高效的历史课堂。  相似文献   
4.
徐苏斌 《世界遗产》2014,(12):21-21
<正>2014年5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联名发表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导则》结合国际宪章《下塔吉尔宪章》、英国的工业遗产选定基准、国内的相关研究,并调研了部分工业遗产普查机构,对选定标准进行研究总结,供相关研究者参考。为何要研究制定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如何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刘晓琴 《史学月刊》2004,39(8):47-51
晚清留英教育在船政学生留英之前已经开始,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就派遣了同文馆学生赴欧洲游学。之后,历届驻英公使都带有同文馆学生充任使馆随员或翻译学生,在处理外交及使馆事务之外,这些同文馆学生还负有学习的任务,可以入英国学校学习。19世纪90年代总理衙门还制订章程,派遣了两次同文馆留英生。20世纪初,京师同文馆归并京师大学堂改称译学馆后,再次派遣学生赴英留学。同文馆学生留英在整个晚清虽然不多,但也自成一系,是晚清留英教育中重要的一支。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课堂纪律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有助于教师高质量的授课,同时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依赖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课堂纪律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有助于教师高质量的授课,同时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依赖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8.
《游学译编》是留日学生以省为单位创办的第一份刊物,影响较大。其中刊载了较多有关教育类的文章,研究这些文章,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该刊对教育的思想主张及其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自甲午至抗战前夕,汉译日书数量一直处于各语种译书之领先地位。晚清之际,这一领先地位居于压倒性优势。民国初期,受国家政局的影响,出版业整体衰落,汉译日书事业亦大大退步。五四时期杂志繁荣而图书冷淡。战前十年堪称民国出版业的“黄金十年”,也是日书汉译的鼎盛时期。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翻译日书一直存有某种矛盾心态:一方面认为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文化,因经过“去粗取精”的中间环节,可以“力省效速”;另一方面,又觉得西方文化被日本人“咀嚼”过后,难免掺和着日本文化的“唾沫”,难得西方文化的“本相”和“真传”。清末之际,尚处“蒙昧”状态和急于求成的中国人大多怀着前一种心态;五四以后,已被初步“启蒙”的中国人渐渐倾向后一种心态。在前一种心态下,认为“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译西书不如译东书”。在后一种心态下,留学西洋与留学东洋有“镀金”与“镀银”之分;转译东书远不如径译西书。  相似文献   
10.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是和佛经的传入、翻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佛经的传入和翻译始于汉代,南北朝时达到高峰,并一直持续到唐宋而不衰。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入并翻译出了煌煌5000多卷的佛经,对古老中国的传统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所论即为此一历史过程中的某些片断,以便使人们对这早已过去的化盛况有所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