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曌 《神州》2014,(12):154-155
黑格尔在“导论”中主要讲述了《法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基本范畴与方法。它是对全书的总体轮廓性阐述。笔者通过对“导论”的解读从中领悟到《法哲学原理》中所孕含的客观精神和实践哲学等方面的意义,并由此对自由、意志和法的概念进行了探索性的解析。  相似文献   
2.
讲好中国现代史第一堂课,首先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营造中国现代史学习的课前氛围,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应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一方面明确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对象,纠正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讲述中国现代史的分期和研究视角,引导学生涉足史学争鸣。最后注重介绍中国现代史的前沿和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引言 罗香林所著《客家研究导论》在民国廿二年出版后,迅速引起国人热烈的反应,在全国各地报章上,学术刊物上,书评陆续出现。评论该书的人士,一般都对该书作极高的评价。如谢幼伟先生在《民国日报》所发表的书评:  相似文献   
4.
罗香林名著《客家研究导论》的内容重点虽然不在海外侨居的客家人,但就如他的自序所言,客家研究的范围,应该包含海外的客家人,应“将客家海外侨民的活动经过,经济状况,教育状况,及其与祖国政治经济上的关系,广搜材料,整理分析,严密研究,著为专编。”他的名著也作了示范。在其第八章《客家与近代中国》的第四节中,概述海外客侨与祖国关系。罗香林在书中有关客侨的叙述,是属于介绍性质,但可算是对客籍华侨的研究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丁山 《收藏家》2010,(9):67-70
绪论 就行业习语而言,人文收藏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叫法。从历史上的沿袭来看,大致有古玩、骨董、古物、文物等不同的习惯用语并沿用至今。严格地说,这些习语并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因为其内涵与外延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丁山 《收藏家》2010,(11):51-55
在我国,最早发生的收藏行为应当与国祚有关,譬如传说中的"禹铸九鼎"。所谓夏王朝传国的九个青铜鼎的真实性尚不可考,唯见于《史记·夏本纪》中的一句:"禹采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太史公的记述很多已经被考古学证实为信史,那么,这九个作为夏王朝的象征而陈设的青铜鼎无疑就是有史可据的最早的皇家收藏了。  相似文献   
7.
1933年罗香林先生的大作《客家研究导论》问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世人揭示了客家人的民族属性以及其源流、特性和方言、文化教育等文化特征。1980年代以后,客家研究在大陆重新兴起,这一时期的客家研究(特别是客家人的源流属性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罗香林的观点而展开的。很多人都把罗氏观点解读为“客家是中原移民后裔和客家血统的纯正、高贵”、“客家人本是‘汉族嫡派’、‘中原衣冠’;同时认为罗氏的观点形成抑或其研究路径主要源于其对族谱的分析和正史材料的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正是导致其研究存在很多缺陷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丁山 《收藏家》2011,(2):67-72
二.文物与艺术品收藏前文提及,宋代的收藏体系对于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传统的文物收藏也是依据金石学的脉络,以青铜器、石刻石雕依次排列,也历来最受推崇。例如著名的青铜礼器也多称"庙堂之器",其中许多更被冠以"国之重器"的美誉。  相似文献   
9.
中国客家问题的记录撰述,从19世纪初徐旭曾丰湖讲学、博罗韩生为之笔记就开始了。但真正称得上现代学术意义的著述活动,则是20世纪前期的事,其中尤以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为发端。罗香林身处客家问题迭相轰动、客家意识急剧膨胀的时期,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他通过在大学求学期间的学术积累,接受西方知识以及近代以来国内学术环境的影响,为17世纪以后才开始具有自我区分意识的客家族群,进行了系列“学术包装”,建构出一个客家人源自中原,经过五次迁徙,最后于宋代在闽粤赣边形成独立民系的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0.
客家是我国汉族中一个独特的族群,自19世纪以来,客家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客家文化也成为学术界一门显学。在这种表面的热潮背后,客家研究潜伏着不小的隐患。本文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为文本,深入剖析七十多年前罗香林先生的客家情结和问题意识,解读现阶段客家研究的新现象新问题,力图找出合理化、操作性强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