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1.
石宇 《沧桑》2008,(6):13-14
汉代察举制度,是两汉时期地主阶级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统治而建立发展起来的选拔人才制度。作为汉代选官制度的主体,察举制度选拔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大大促进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但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增长,这一制度越来越被官僚地主所把持,成为滋生门阀世族的工具,直接影响汉代以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孝廉察举在两汉选官制度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执行过程中流弊日益严重.东汉顺帝阳嘉年间由尚书令左雄首倡,对孝廉察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限制察举年龄,引入考试机制,进一步明确了人才标准.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预示了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楼劲 《历史研究》2019,(1):55-71
南北朝渐趋流行的异地察举和求举觅举之风为投牒自举提供了基础,而北朝地方官学生徒课试举贡之制则推动了投牒自举之法形成。在地方官学生源较为开放的传统和北朝后期游学大盛的局面下,北齐规定游学之士可与州郡学师生一并推择充举,确立了秀、孝应举就试的开放性,至此,投牒自举之法实非萌芽而已形成制度。隋唐常科贡士的相关规定和武周以来投牒自举者率多寄学应举的状态,即承此脉络而来。投牒自举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与魏晋以来举贡基础拓展、科目内涵调整、考试制度完善等事态相互呼应,一起构成了察举制错综演进为科举制的连续场景。  相似文献   
4.
刘亮 《文史月刊》2012,(3):36-36
两汉时期,由于实行的是察举制,各地自下而上选拔出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直接进入国家管理层。这些被选拔上来的青年才俊有一项特权,就是乘坐公家的车马赴京面圣。也正是因为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来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相似文献   
5.
谢建平 《文史天地》2012,(11):94-94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土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察举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才称之为“秀才”。东汉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将秀才改名茂才,或称茂材。茂才科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土,所以通常称“茂才异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为特举,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  相似文献   
6.
<正>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为适应统一政权的需要,相应的人才选拔制度不断出现,相应的官制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近年来,关于中国的官制制度已有不少专著出现,据粗略估计,大约有6本。专门的论文有30篇。本文就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研究做一综述,从两汉选拔人才的角度出发,以利于从古代选官制度中找到适合当今公务员选拔的思想启示。一、选官方式赖华明《汉代察举制度概论》  相似文献   
7.
"孝"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两汉社会统治阶级有意加强了"孝"的道德标准和社会功用,使"孝"越来越与政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代以来,有过许多人才选拔制度,但主要的有周代的选贡士制,汉代的察举制度,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这些制度无疑在每朝代之初都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然而,时代变化了,若不改革这些制度,就很难选到真正优秀的人才。于是才有了制度的沿革;到了当今时代,人才选拔制度也有其弊端。一些单位在选人时依旧存在各种弊端。为此,我们应当反思并找到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