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明通宝到底于何时铸行,多年来一直没有定论,至今泉界争议犹多。据史籍记载,大明通宝的铸期有多种说法:洪武年铸说;嘉靖六年铸说;隆庆年铸说;万历年中铸说;南明鲁王铸说。历年来经过泉家学的不懈探讨研究,如今洪武、嘉靖、隆庆三朝铸造之说基本已可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2.
宝应刘氏培育出多位学者,家门著述颇丰,终清一代学术传衍不辍,这与刘氏谨严的家风、良好的家教、稳定的姻娅圈密不可分。刘氏尊奉祖训、谨身节用的家风,有助于族人中形成励志向学、敦品立行的氛围;家塾的授业与长辈的指导,有利于子孙文化的普及与学问的精深;稳定的姻娅交往圈,将文化家族中的女性带入刘家,便于羽翼家族教育,辅助家学传承。此外不断适应学风的治学特点,使刘氏家学得以保持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对宝应刘氏家学传承问题的归因,进一步丰富了家族史与学术史研究,特别是对清代学术转型课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有清一代,尤其清代中叶,汉学发展如日中天,江藩作为干嘉时期著名的汉学家,亲授业于干嘉诸儒,并与其中代表人物有相当之往来,其所撰写的《国朝汉学师承记》,有针对性地对清代学术(汉学)作了第一次系统的梳理,影响深远。本文不就具体的"门户之争"、学术史写法等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发表看法,只就读书所得,就《汉学师承记》所体现的治学精神、师友之道与对当今学者为学与为人的启发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以获得一种对该书乃至清代学术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新研究曹仲达与“曹家样”,考订了曹氏的生卒年及其可考的生平,认为他有着由南(朝)入北(朝)的经历。本文从画史所载曹氏师承入手,发现代表南梁新画风的张僧繇和来自中亚西域的塞特(壮)勤是其师承的重要来源,从而进一步探讨了“曹家样”的形成问题,认为“曹家样”是南、北二源以及其他复杂的社会、宗教、文化身份认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还对长时段、大范围内相关的图像遗存进行考察,重新勾勒了“曹家样”的面貌。在对这一具体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倡在后现代之后风格史研究的一种可能与方向——厚背景研究法。  相似文献   
5.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中国内地的五次召开,加强了海内外客家人对族群身份的认同和文化寻根;促进了客家文化和“客家学”学科的发展。大会活动所带动的资金的运作,并由此形成的中国客家侨乡与海外华商的经济网络,对于扩大举办地的对外开放,加速举办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罗香林是客家学的奠基人,他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对饶平半山客的研究同样起着指导性的作用。饶平半山客是客家民系中的一个支系,本文就饶平半山客的基本状况;半山客的特有的、传统的、客潮相融合的文化和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及方法问题进行一些论述和探讨,旨在求教于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7.
《羊城今古》2002,(1):18-20
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于2001年12月20日~2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第三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主持:出席会议的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和新疆生产建没兵团、解放军、武警部队主管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同志,上述单位和计划单列市的地方志机构负责人,国家有关部委局史志部门的代表,中国地厅志协会的正副会长,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行,共150多人。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伴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改革传统方志、创编新式方志成为客观的需求。其间,志家学从多方面进行了方志变革创新的探索研究,并多有建树,促使在我国封建社会流传千百年的旧方志发生转折性的变化,不仅顺应了社会的潮流,促进了民国时期方志的发展,而且为今日方志记述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9.
2007年1月28日下午,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一行5人,对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申报“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评估。作为整合全市资源和客家研究力量与嘉应学院共建“客家研究院”的地方政府领导,李嘉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专家组致欢迎辞,阐述了客家研究院申报省重点研究基地的必要必和可能性。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讲话全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