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老的黄河从这里经过,留下了龙的传人;远古的文明在这里扎根,为中华民族添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享有“中国戏曲艺术摇篮”美誉的山西,在晋北大同、怀仁、应县等地,勤劳纯朴的人们在辛勤劳作之余自召开自乐、创作出这一地方古老的剧种——“耍孩儿”。  相似文献   
2.
陶瓷枕的分类、演变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索德浩 《文物春秋》2004,223(2):18-30
本文主要依据陶瓷枕的造型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初步总结,并讨论了“脉枕”和枕孔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6至2018年度考古发掘中出土了74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人骨材料。本文对这批人骨材料的性别、年龄和相关现象进行鉴定、判断,认为金寨遗址居民死亡年龄段集中在壮年期。人骨材料中发现大汶口文化居民常见的人工拔牙和枕部变形现象,从人类骨骼考古视角为探讨大汶口文化向皖北地区的扩张提供了重要证据。与大汶口文化核心地区的遗址相比,金寨遗址古代居民拔牙率与枕部变形率偏低,这种式微或许说明大汶口文化在向皖北扩张过程中似乎受到不同文化或理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枕部变形主要表现为头骨后部的不自然扁平化,自顶骨顶孔区开始向后下转折一直延续到枕外隆突处,使两侧顶骨后部和枕骨上部形成一个几与法兰克福平面相垂直的平坦面。古代遗址中以大汶口文化居民最为流行枕部变形,俨然成为其重要的风俗习惯,此变形方式应为刻意保持婴儿仰睡在硬质枕具上,从而形成枕部扁平,应为有意识的行为,不过其最开始的起源也许并不是有意识的,可能是偶然形成,因其符合大汶口文化居民的审美从而得以流传下来。满族的睡扁头亦是针对枕部的变形,与大汶口文化居民的情况相似,不过因时代断层以及枕部变形方式较简单等因素,两者应是各自起源,并无直接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狂欢俨然成为元宵灯节的显性内涵,但从原始文化意义上来说,元宵节习俗在于驱邪攘灾和求取子嗣1。元宵节的狂欢发生在正月十五月圆之夜,月主司生育,月也成为我国重要的生育神之一2。故历史时期的元宵灯节活动纷纭,主题大致有:"灯""食""娱""祭"以及"求嗣"。从而,在"闹元宵"的背后,平添了几分庄严和更深层次的需求。"求嗣"亦即"求子嗣""乞子",既可专指祈求儿子,也可以同时指代三种不同的民俗活动:祈求  相似文献   
6.
2012年12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310国道建设工程,在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东北发掘一座小型墓葬(编号C8M2249),墓中出土的画像石枕和盘龙石砚盖非常少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出土器物判断墓葬的年代为东汉中晚期.石砚盖上的盘龙画像具有辟邪与招致钱财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为配合巴新铁路的修建,2009年7~10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福兴地镇界力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迹有房址、灰坑、灰沟和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玛瑙器和角器。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点来看,该遗址应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发掘过程中共采集到2具较完整的人骨,男、女各1例,其中颅骨保存较完整。2012年夏,应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之邀,笔者对这2具颅骨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孙发成 《民俗研究》2014,(1):135-143
磨喝乐是宋代七夕供奉的重要节物。“磨喝乐”其名来源于佛教中大黑天摩诃歌罗(Mahak(ila)的音转,其祈子宜男之义来自于佛教中的鬼子母诃利底母(Haritr),其艺术形象则受佛教中的化生童子影响,是佛、儒和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孩儿枕和磨喝乐之间至少有三点相契合:其一,在信仰内涵上都以祈子宜男为主旨;其二,在艺术形象上,二者的形象都是孩儿形,都有儿童与莲荷的组合形式;其三,从使用时间上看,二者也是重合的,即同处于夏季。  相似文献   
9.
牛勇 《丝绸之路》2011,(10):61-62
枕具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用品,也与人类文明史相生相伴,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造物观促生了枕具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通过剖析枕具设计文化个案,借以管窥古代先民造物设计和文化生成之间的关联,以期对我们理解传统工艺设计观念有所启益。  相似文献   
10.
廖威 《广东史志》2003,(2):75-76
2002年1月,我在粤北农村调查时,发现清代民居建筑中的祠堂大门口,有些摆设有石雕艺术作品抱鼓石。现选择一对比较典型的抱鼓石进行初步的研究。这对抱鼓石座落在一间建于清代后期的宗族祠堂大门口左右两端,由石门枕和石鼓组合而成,红色砂岩凿刻的。这种石材质地不够坚硬,容易风化。雕刻技术主要是用阴雕和浮雕两种方法。大小形式相同,花纹有同有异。石鼓安装在石门枕之上形成一个整体,民间统称抱鼓石。(见下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