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区域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它是孩子们自发、自由、自主的游戏。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各项成长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材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媒介,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工具,它起到的就是一个桥梁的作用,所以尤为重要。在基于幼儿生命教育的理念下,使区域活动成为孩子成长的舞台,让其显得更为灵动,有生命力。我们引导孩子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引发对个体的认识、呵护与发展,下面谈谈实践中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夏木 《中华遗产》2023,(1):114-125
郑和下西洋归来,带回了非洲的长颈鹿,引起了明朝君臣的轰动。它被阐释为麒麟,描述成象征仁政的祥瑞,为永乐盛世提供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政治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3.
国家疆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近代以来,中国国难日亟,国人在民族主义涵养之下,日益认识到中国乃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是神圣不可分割的地理单元。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全国瞩目之地。知识分子和政界精英在以《松花江上》为代表的抗战歌曲中,借助“白山黑水”“大豆”“高粱”“森林”“煤矿”等景观符号,以民族成员披荆斩棘开辟家园的历史激励民众,以现实中“美丽富饶”的东北形象感染民众,以未来民族赖以生存的富源鼓舞民众。通过历史、现在和未来三重景观意义的塑造,将东北从抽象的地理空间转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象征性空间,意欲凝聚民族感情,唤醒国人的家园意识,号召国人收复失地,共御外侮,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4.
墓葬神煞泛指古人丧葬观念中墓葬内外各类吉凶神祗.中古时期墓葬神煞观念的流传通常有实物、图像、文本三种可视物质媒介,包括俑像、画像砖、壁画、葬书、文书、石刻等多种形式.宋元时期相同的神煞名目、相似的神煞形象,亦可分属于不同的观念系统乃至其他观念体系,从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蕴含着差异与变异的墓葬神煞观念并非一以贯之的稳定系统,分析其所表现的连续与断裂、碰撞与调和、误解与再造,得到的是多重语境的观念史.  相似文献   
5.
肖宇 《大众考古》2021,(2):73-81
宋代钱绅《舟泊常州》描绘了一幅江南风貌,"几家烟火桥边市,一曲渔歌郭外村"。古桥是江南留给现代的历史符号,横亘于空中,倒影于水中,沟通两岸,通达古今。纵横交错的水网使这里桥桥相望,干姿百态的桥梁使这里水陆两便,更添富庶。古人从不吝惜溢美之词,将桥梁喻作"长虹饮涧"、"新月出云"或"玉带浮水",更是将桥梁当成展现江南之美的舞台,匠心营造。  相似文献   
6.
陈爽 《史学月刊》2015,(1):14-17
<正>过去30年,注定会被未来的史学史所浓墨重彩地大书特书的,不仅仅是思想解放带来的学术繁荣,还包括电脑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所引发的研究手段的更新。30年间,古代历史典籍的载体大多已经由纸质书本转换为电脑可识别的文字符号,新一代学者对电脑写作和网络查询早已驾轻就熟,数字化检索已成为史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史家对于史料的获取方式经历了亘古未有的革命。数字媒介的引入,促成了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的改变,也使知识发现途径与处理手段都发生了变革。甚至有学者十分乐观地断言"一个有机会孕育‘e-考据学派’的时代或已出现"(黄一农:《两头蛇——  相似文献   
7.
8.
主要介绍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形刻划符号,并通过对含有"■"形组合符号的分析,认为"■"形符号除了具有网具功能外,还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有关。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媒介代表的"陶瓷"这一物质形态,在经过了漫长的沉寂之后,总算在近20多年里,获得了某种程度的长足进步,并逐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而这种关注正  相似文献   
10.
皮尔斯对自我概念的分析是其理论系统的重要部分,他在符号学的理论框架中审视自我问题,从而将自我转换为一个无限探索的过程——作为一个自我就是处于成为一个自我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成。自我是变化、发展、不稳定、历时的,并且必然与他者和社群产生关联,否则只会是无知和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