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月新 《史学集刊》2016,(4):111-118
入閤礼在契丹传统礼仪生活和宗教信仰中找不到任何痕迹,其作为朝谒礼仪的一种起源于唐朝,与当时的内朝制度关系密切。唐末因乱礼阙,皇帝渐废正衙视朝,而入閤日重。五代之后皇帝于每月朔望日御正衙入閤成为定制,入閤礼遂成五代盛礼。辽太宗时期两次行入閤礼的实践,既体现了在辽初礼制建设中对中原五代礼制的继承,也是契丹国家性质转变的外在表现。辽朝中后期,在国家礼制建设日趋完善的同时,由于受北宋及契丹国家二元政治体制的影响,入閤礼废置不行。但是中央官系统中的东西上閤门司却得以保留,成为职掌辽朝礼仪的主要部门之一,在辽朝中后期国家礼仪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此三位公主,有武氏之心,却无武氏之智。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昌明开放的朝代,女权之风颇为盛行。贵为皇室宗女的唐初高阳、安乐、太平三公主,身处该时代,可谓庆幸。然而她们上仗皇帝之宠爱,下纵恶奴为爪牙,生活上骄奢淫逸,欲壑难平;政治上,扰乱朝纲,妄图篡权谋反,最终皆死于非命,不得  相似文献   
3.
《文史月刊》2013,(7):21-23
游牧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傅绍磊 《黑龙江史志》2013,(19):157-158
贞观年间,太宗并没有彻底放弃对前朝士人的偏见,对追随李建成、李元吉,甚至高祖的士人更是进行政治清算。所以,贞观士人多有消极自保的一面,谨密和谄谀成为普遍采用的策略。贞观立储风波的株连和太宗征高丽未果文过饰非的需要则进一步加剧了贞观士人的谨密和谄谀。  相似文献   
5.
唐朝初年重修《晋书》始末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唐朝初年重修《晋书》既不是为了“尊扬皇室 ,证明先世之渊源” ,也不是由于太宗受了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刺激” ,要借此为自己“辨解”和得到“慰解” ,而是因为此前诸家“晋书”在内容、体裁、史学观、史料采择等方面存在各种缺陷 ,不能适应唐初的政治形势和时代要求。据唐人李延寿记载 ,早在贞观十五年 ( 6 4 1 ) ,唐朝可能已经出现过《晋书》修撰活动。  相似文献   
6.
关于辽太宗得以继位之原因,以往学界大体有三种意见,其中以世选说影响最大。对辽太宗的继位过程作详细辨析,认为太宗继位与世选无关,是应天太后个人意志的体现。而应天之所以选择太宗,是政治妥协的产物,太宗立李胡为皇太子是这一博弈的另一结果。应天的这一举动,对契丹历史影响深远。辽朝前期围绕皇位频繁发生争斗与谋逆,导致政局持续动荡,应天作为始作俑者,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7.
《辽史》卷三《太宗纪上》“天显七年十一月”条云:“天显七年十一月丁未,阻卜贡海东青鹘三十连。”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大唐国公礼葬故祐墓志铭》,对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五子李祐的生平事迹及李祐谋逆事件和唐朝处理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结合《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之《李祐传》进行了研究,并就唐太宗令诸王之藩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俄藏敦煌文献》第15册题作《五常》的Дх1656号文书是敦煌地区学子习用的教本。此教本取材于唐五代流传民间的历史典籍。文书内容既保存了大臣王硅上太宗皇帝的谏疏,又保存有太宗听谏后发布的指示;尤其是太宗皇帝训示大臣积极进谏的一段话又被史臣吴兢的《贞观政要》所采录,则证明此历史典籍应是《太宗实录》的散帙佚篇。具有弥足珍贵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清定鼎中原前夕和之后一个半世纪,在满汉文化思想接触、碰撞、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中,清帝出自居安思危、巩固皇权和延缓政权衰落周期的目的,在皇族宗室子孙、八旗子弟及中枢臣僚中开展民族传统教育,强调“力戒汉俗”、“不忘满洲骑射旧俗”,并将其视为“祖宗家法”和与国家民族命运攸关的基本教育之法。自太宗至仁宗嬗递六代,其间因各朝政治形势和教育针对性的变化,发生诸多修正,由此反映出社会进步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