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5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太仓年鉴》在视觉美化上、框架结构上、年鉴内容提炼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实践。突出以编纂理念的创新和作为,全面提升《太仓年鉴》的编纂质量。一、做美视觉,形成风格一部优秀的年鉴,设计上应该达到给人以强烈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为此,《太仓年鉴》在设计风格上尽可能多的融入地方历史文化等特色元素,对年鉴的样式进行了统一和规范,摒弃年鉴色调每年不同,五花八门的做法,以5年为一个周期,以蓝色为主色调(2015年开始,以浅黄色为主色调),统一规格样式,形成完整系列,在视觉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封面封底的设  相似文献   
2.
2008年12月15日上午,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通运输部、江苏省政府主办,江苏太仓港口管委会和太仓市政府承办的海峡两岸海上直航(太仓港)首航仪式在太仓港国际集装箱码头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3.
太仓港,“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古称刘家港,因元时漕粮海运而隆盛,又因郑和七下西洋始发于此而名扬天下。时历六百载,古港叉起雄风,仍然是在这片江海交汇的土地上,太仓人民秉承着郑和的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续写了“以港兴市、以港强市”的华彩乐章。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11月28日,全省综合年鉴大纲创新研讨会在南通召开。与会代表介绍了本单位年鉴编纂特色和大纲创新情况,并就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举措展开交流。现将部分观点摘要如下。太仓市史志办公室陈妙生:《太仓年鉴》(2014卷)通过做优框架,形成特色。全书设《封面故事》《年度便览》《视觉太仓》《特别报道》《大事纪要》《城市概况》《人居环境》《太仓港》《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区域经济》《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地  相似文献   
5.
太仓港,古称刘家港,乃“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元代,刘家港因漕运而勃兴,外贸而发达,迅速成为我国南方漕运中心,江海航运枢纽,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时称“天下第一码头”、“六国码头”。明初,又因郑和于此起锚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中亚、西亚的交流与合作,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而闻名海内外。十五世纪中叶之后,随着明清两代的闭关自守,推行禁海政策,刘河口横沙的形成,刘家港逐步沦落为单一性的区域渔港。  相似文献   
6.
《郑和研究》2008,(2):12-16
600年前,伟大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从刘家港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600年过去了,昔日刘家港,今朝太仓港,正伴随改革开放和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重新崛起在东部大地、江海之滨。  相似文献   
7.
一叶孤舟,扬帆破浪。仿古木制帆船“郑和一号”,从台湾基隆港出发,经过海上5个昼夜近500海里的航程,于7月7日靠泊目的地江苏太仓港码头。这是应2008年中国航海日活动组委会邀请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宝岛船舶。在台湾著名旅人、船长徐海鹏的带领下,5位船员终于从踏上了当年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徐海鹏说:“我真的印象很深刻,在长江里面太仓港的规模那么大,具备万吨轮以上的停泊条件,看得出来太仓在港口吞吐量方面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太仓市郑和研究会积极发挥在郑和研究、太仓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抓住有利时机,宣传郑和与郑和精神,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扩大太仓和太仓港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太仓市郑和研究会秘书长,市史志办主任汪放与上海大学郑闰教授抓住2008年中国航海日庆祝活动在太仓举办的有利时机,在太仓市史志办的支持下,精心编撰,赶在今年航海日活动前夕出版了《太仓港史话》一书。作为向2008航海日活动献礼的图书,在航海日活动期间广泛分发,受到了与会嘉宾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相似文献   
9.
《郑和研究》2007,(4):70-72
一、指导思想 大力弘扬郑和精神。进一步增强全民族的航海意识、海洋意识和海防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充分展现苏州太仓港取得的巨大成绩,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加快推进苏州太仓港口经济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宣传太仓城市精神,极力营造人文和谐太仓的浓烈氛围。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弘扬郑和精神、发展航海经济。  相似文献   
10.
第二个“中国航海日”前夕,在太仓港,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船长和“重走郑和路”的凤凰号船长的相聚,成为当地航海日活动中传出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