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彭邓民  王国惠 《沧桑》2010,(3):46-47
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洪洞闻名遐迩,洪洞文化以寻根祭祖为特征;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发挥这一资源优势,促进洪洞旅游业发展,是洪洞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如何突出洪洞文化特色,进一步推动洪洞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在明清以来的华北各地流传甚广,研究者多认为它反映了明洪武、永乐时期大移民的史实,并将洪洞视为政府大规模强制移民的中转站,但其中诸多困惑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其实无论口碑传说、族谱还是碑刻、地方志等文献,都反映了某种对祖先历史的集体记忆,也反映了移民的生活境遇。在这些记忆中,我们看到的是移民家族定居、发展的历史,北方族群关系变化的历史,卫所制度等国家制度对基层社会影响的历史,也看到晚清民国时期地方士绅重构大槐树传说背后的时代取向或追求现代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亢骜 《丝绸之路》2006,(5):23-25
明代大槐树迁民遗址,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以北。元末明初,战乱四起,水旱蝗灾连绵不断,中原地区尸骨遍野,民不聊生,豫、鲁、皖、苏之民十亡七八,不少地区人烟断绝,土地荒羌。山西卸足风调雨顺,人丁兴旺,连年丰收。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又是平阳一带人口最稠密之县。明朝政府建立以后,当务之急是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明洪武元年至永乐十五年(1368~1417),明朝政府18次移山西居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宁以及东北诸省。600多年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各地,辗转迁徙海外也不知凡几,移民子孙数已亿计。“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而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4.
张书剑 《沧桑》2012,(1):82-85
洪洞、大槐树、老鹳窝,家祠、牒谱、地方志,家、家族、民族,汾河、黄河、黄土地构成了洪洞大槐树精神家园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伴随着明代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影响了中国北方伦理道德,重塑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儒家伦理纲常,接续了民族血脉,维护了汉民族正统身份,凝聚了民族意志,提升了民族信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构建了中华文明的大认同。  相似文献   
5.
作为历史上经常性移民活动中的一小部分,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传说本无足轻重。但是在近代以来,洪洞大槐树却成为众多人士心目中的家园象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民国初年以来,洪洞地方士绅通过修建洪洞大槐树遗址、出版印行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宣传书籍等方式,对洪洞地方文化尤其是移民文化的彰显。洪洞地方士绅的努力不仅为民众提供了得到官方正统意识承认的身世参考,为民众自我身份认同的回归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使得洪洞大槐树这一物象成为众望所归的心灵寄托与精神皈依。  相似文献   
6.
王晓晨 《旅游纵览》2022,(19):95-97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习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形成了以孝德为中心的文化理念。当今传统文化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将祭祖习俗作为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当前旅游发展趋势,大槐树景区需要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以适应时代变迁。本文以洪洞大槐树景区为例,分析“非遗热”背景下如何抓住发展机遇,采取合适的发展策略,从而实现景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7.
明朝初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而影响最为久远的人口大迁徙,在中国移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次移民无论对当时抑或后世经济及社会文化均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同时亦从中演绎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或故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