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博览》2014,(8):45-45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江南造船厂的职工子弟,听了江南造船厂由“老大难”一跃成为先进单位的事迹以后,同学们都欢欣鼓舞,决心向爸爸妈妈学习,在教育革命中为党做出贡献。例如,我校五年级二班,原来是个乱班,在江南造船厂事迹报道的第二天,许多同学争着排队上台表决心,斗私批修。现在,这个班级组织纪律性大大加强了,还向全校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也谈“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出笼经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珮云 《百年潮》2006,(2):4-10
1966年5月25日,在康生及其妻子曹轶欧策动下,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在北大校园里贴出大字报,攻击、诬蔑中共北京市委大学科学工作部、北京大学党委主要领导宋硕、陆平、彭珮云。康生背着在北京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3.
1966年,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地处湘西一隅的安江农校(现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安江校区)陷入了躁动和喧哗。花花绿绿的大字报贴满校园,各种各样的"檄文"、“宣言书”、“战斗口号”在校园里不断回响,一个又一个的“革命组织”粉墨登场。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收拾书橱,翻出几本发黄的小人书,是一套《红楼梦》的连环画。这些巴掌大的小人书,曾陪我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  相似文献   
5.
1977年,我读小学四年级。时值“四人帮”被粉碎,华国锋任同家主席,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大字报、标语铺天盖地。受大环境熏陶,我们革命小将一见空地就手痒,有笔拿笔,没笔就捡地上的黄皮石,写“打倒四人帮,我党更兴旺”、“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之类的潮流之作,也写“某某是我崽”之类的发泄之作。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大字报的起源进行了历史探讨,认为大字报起源于古代的揭贴和近代的壁报或墙报,其名称在1957年整风反右之前已公开出现。  相似文献   
7.
大字报简史     
杨凯 《文史精华》2010,(10):32-36
从反右到文革将近20年时间,大字报在社会上时时处处可见,老老少少皆知。如今,这个含有揭发批判、坦白交代、呼吁倡导等功能的"武器",已鲜为人知。关于其解释、渊源、发展和终结,辞书没有记载,亦乏人问津。《大字报简史》一文以不长的篇幅,承载了厚重的史料,提供了人们对大字报的了解和思考,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8.
记得"文革"劳改中,溥仪、杜聿明、沈醉、杜建时和我,去一家纸厂拉写大字报用的纸和笔墨。 一进大门就看见地上的大字报,满墙也是大字报。溥仪手里还夹着香烟,沈醉看见不敢说他,对溥仪做手势,用手指做熄灭烟头的动作,溥仪不理解,举着香烟来回晃悠。我挨着溥仪小声说:"把烟头熄灭了!快……"溥仪还不理解。  相似文献   
9.
在文革时期的前半年中,红卫兵有两次冲击《人民日报》。 1966年8月26日,大约上午十点钟左右,在王府井的《人民日报》读者接待室,来了一批红卫兵。他们身穿军装、臂佩红袖标,气势汹汹、蛮不讲理,在接待室的桌子上把鞭子甩得“叭、叭”响,说是要编辑去见他们,并气势汹汹地贴出大字报:“勒令人民日报立即停刊!”  相似文献   
10.
《南方人物周刊》2011,(4):90-91
对一般人来说“文革”只有几年 人物周刊:你的小说《葛麻的1976—1978》里,工厂的人提到“文革”都说“那几年”,为什么只说几年?胡发云:就是1966年10月到1969年4月。党的“九大”之后权力重建了。之前几年的特殊历史时期,老百姓某种程度上可以自行结社,自己印报纸、贴大字报,甚至自己决定是去上班、钓鱼,还是在家打家具:一个大政府垮掉,社会很松散。只要不反中央、不反最高领袖,那几年可以表达任何政治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