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方 《炎黄春秋》2011,(5):14-15
周恩来和张闻天都是见过大世面、具有世界眼光和时代观念的人,外交思想比较接近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不知是否出于历史的原因(张闻天做过党的总书记,两人同为延安整风中挨批的主要对象),他们一直都是互相尊重和互相照顾的。据胡乔木在纪念张  相似文献   
2.
王勇 《贵阳文史》2008,(1):18-22
陈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投身革命,是红军著名将领,新四军军长,三野司令员,解放后历任上海市市长、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政治局委员、共和国元帅,一生功勋卓著,在党内和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陈毅一直认为是类似党内整风的运动,是教育党员和党的干部保持思想纯洁的运动,根本没有想到这是一场夺权的内乱。  相似文献   
3.
资讯     
《西藏人文地理》2010,(6):156-156,158
班禅会见新加坡外长杨荣文一行 9月1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北京西黄寺会见了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及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声法师等佛教界人士。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院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及部分国内佛教界人士、新加坡驻华大使陈燮荣等参加会见。  相似文献   
4.
陈毅是在1969年10月25日来到我们车辆厂的。那时人们都知道陈老总是国务院副总理及外交部长,为党和国家日夜操劳,深受全国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可是他为什么不在北京工作,却来到我们厂里,当时这对我们来说是个谜。后来才逐渐了解了一些,陈老总是受到“四人帮”的陷害和打击,被“流放”到我们厂的。  相似文献   
5.
美丽、富有、时尚,加之绝顶聪明,于是造就了这位“巴基斯坦最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外交部长。  相似文献   
6.
何理良 《百年潮》2011,(10):12-17
2010年11月24日,黄华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他逝世后,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资历最老的外交家”,美国《纽约时报》也罕见地发表悼念文章,称他是“中国迈向开放时值得尊敬的外交家”。从1936年随斯诺进入陕北时的一介书生到新中国的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70多年的外交生涯,外交经历之丰富,友好交往之广泛,堪称外交界的奇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见证了新中国的外交史。他这一辈子看起来顺畅而风光,但光环和鲜花背后艰辛曲折的故事几人能知?艰难岁月苦苦略守的心情何人能解?  相似文献   
7.
杨俊 《文史天地》2011,(12):76-79
斯大林时代的谢皮洛夫 德米特里·特罗菲莫维奇·谢皮洛夫是一位只当了八个半月(1956年6月1日-1957年2月14日)外交部长的苏联政治家。他是50年代最耀眼的政治明星之一,有过短暂的飞黄腾达,曾是苏共中央主席团(相当于后来的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负责意识形态工作。1957年苏共中央领导层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曾计划收复澳门,然而因种种原因,该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宋子文的报告1944年10月27日,蒋介石指令外交部研究收回澳门事项。11月4日,外交部长宋子文组织研讨澳门问题,向国府中央递  相似文献   
9.
何方 《湖南文史》2013,(12):50-51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和张闻天主要都在外交战线工作,他们都是见过大世面、具有世界眼光和时代观念的人,外交思想自然比较接近。再加上不知是否出于历史的原因(张闻天做过党的总书记,两人同为延安整风中挨批的主要对象),他们一直都是互相尊重和互相照顾的。据胡乔木在纪念张闻天的文章中说,1958年中央决定陈毅接任周恩来兼的外交部长时,  相似文献   
10.
蒋介石、史迪威矛盾中的宋子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中美两国成了并肩作战的盟友。但由于历史、化、传统、价值观、制度和实力等方面的差异,中美之间的合作充满着摩擦与冲突。蒋介石、史迪威矛盾便是这些摩擦与冲突的反映。蒋史矛盾自初发到终结,历时两载半,最终以史迪威被召回国得以解决。宋子则以蒋介石驻美“私人代表”兼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双重身份,自始至终介入了这一矛盾的全过程。正是他,成功地同美国方面接洽,使史迪威很快被派赴中国;也是他,每当蒋史矛盾激化时,都旗帜鲜明地站到蒋介石一边,出谋划策,迫使美方让步,并最终促成史迪威离华,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