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向     
《南方人物周刊》2008,(30):16-17
广角镜10月6日,西藏当雄县一名牧民带着孩子从倒塌的房屋旁走过。5日23时52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发生6.8级地震,6日16时30分,当雄县发生6.6级地震  相似文献   
2.
虽然不是震中,但人们的生活已完全被地震改变当我正在网吧写这个稿子的时候,电脑摇晃了几下,网吧里的人群突然骚动起来,人们带着惊慌而警惕的眼神往外挤。我拿起脚下的行李,穿着邋遢,一头篷发,跟着人群往外挤。突然,又平静下来,人群回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精确地计算来划分地震等级。但在古代社会中,并没有系统的完备的震级划分标准,那么如何确定古代地震的震级。本文以明代华县地震为例,根据史料中相关数据的记载,对比现代地震震级的划分,从而对古代地震的震级做出一个初步的判定,希望对研究古代地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2015年4月25日的尼泊尔大地震,由于离我们只有一山之隔,又关系到著名的加德满都谷地世界文化遗产,引起了国内的普遍关注。加德满都谷地所在的区域,是全球地震多发地区。身处地震带的人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两次地震之间,一轮又一轮。而尼泊尔人从未忘记灾害即将来临,有识之士一直在积极努力。本文以1934年尼泊尔大地震给整个古城和文物古迹带来的巨大损害和震后修复为例,认为尼泊尔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了解,尊重,甚至学习。  相似文献   
5.
全球的地热资源极为丰富,具备极大的开发潜力。在地热资源的勘探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电法勘探,但是其难以获取埋深较深情况下的地热资源勘探结论,而地震勘探技术作为一种超深且高精度的勘探方法,能有效弥补电法勘探的不足。文章重点介绍地震方法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每一天,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都是人潮如织。徜徉在幽深的坊间巷里,人们沉醉于"明清建筑博物馆"雕梁画栋的精美绝伦,惊叹于这里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陈宝琛、林觉民、冰心等灿若繁星的风流人物当人们在感悟着福州厚重的历史、感喟于"海滨邹鲁"悠久灿烂的文化时,不一定会想  相似文献   
7.
阮英花 《旅游纵览》2015,(3):226+230
本文从游客角度出发,以北川地震遗址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黑色旅游中游客的出游动机,并探讨了游客特征与出游动机之间的关系。一、问题的提出到"与死亡或苦难相关的地方"旅游并不是什么新的现象。很久之前,人们就被与死亡、苦难、暴力或者灾难有联系的位址、吸引物或者事件所吸引(Stone&Sharpley,2008)。20世纪,这种现象变得广泛化和多样化,出现了战争旅游、暴力旅游、监狱旅游、大屠杀旅游、墓地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1996  相似文献   
8.
宁明花山岩画区危岩体稳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花山岩画区的危岩体的存在严重危及古岩画的保存和游客的安全,使得旅游业遭到重创。为了对区内危岩体状态做出评价,并为其后期治理工程提供依据,通过对岩画区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病害成因的调查,结合危岩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分析得出了区内危岩体崩塌破坏的三种模式为倾倒式崩塌、错断式崩塌和拉裂式崩塌,并提出了不同破坏模式的力学模型。应用极限平衡法对不同破坏模式的危岩体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分析,得出区内危岩体大部分处于欠稳定状态,须进行治理。最后提出了危岩体的防治原则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山多地少,本非五谷蕃衍之所。雁门迄北地多斥卤,岁仅一收,太行迄东则冈峦带土,颇鲜平原”。加之明清时期生齿日繁。导致地狭人稠,食不足用。继之而起的过度耕垦,使山间瘠田、村边角地都得以利用,甚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终导致许多山地丘陵地带“遇积雨则河水暴涨,其势奔腾而不可遏,往往啮田为害;数十年来洗荡民田千有余亩,尽成沙砾”。与森林破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的一些护林碑刻,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们保护森林、树木的一些情况:一方面人们基于朴素的生态观念和风水意识,加强对寺庙林、风水林等的保护,其目的并非出于自觉保护林木,但客观上还是达到了保护林木的效果。一方面,在一些地区,人们切实意识到破坏林木对生产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因而,加强对林木保护的自觉意识,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们的滥砍乱伐,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它们或竖于田间地头,或立于祠堂庙墙,警示人们禀遵毋违。这些碑刻资料大都属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我约束的乡规民约性质,是珍贵的民间环保史料。其记载的有关破坏森林的性质主要是习见不鲜的一般性砍伐,不同于大规模的军屯民屯的毁林开荒,故而鲜见于文献记载。在以往的研究中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10.
2015尼泊尔地震对加德满都谷地的世界文化遗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探究谷地文化遗产震害整体分布特征,对谷地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的震害状况开展实地调查,划分了三类文化遗产震害等级标准,形成了六处世界文化遗产的震害图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三处杜巴广场震后保存基本完好的文化遗产建筑占各自总数的39.5%、53.3%、50%,斯瓦扬布纳特寺、昌谷纳拉扬寺和博达哈大佛塔主体保存基本完好,附属建筑不同程度地破坏。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三处杜巴广场地层的松软沉积层放大地震效应使建筑严重破坏,斯瓦扬布纳特寺、昌谷纳拉扬寺震害主要受地形特征影响。考察成果为我国同类遗产建筑的抗震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