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渡轮从那不勒斯的港口出发,向卡普里岛驶去。从海上回望那不勒斯古城,屋宇错落,教堂林立,背后天穹上维苏威火山巨大的圆锥形山影,像一个威严沉默的守护神,怀抱着古城,也凝视着海上卡普里岛青灰色的马鞍形山影。人们说,去那不勒斯不去卡普里岛,就像去罗马没有去斗兽场一样,难以全面体验这座意大利南部名城的魅力。卡普里岛集古希腊的神话...  相似文献   
2.
莫高窟第285窟窟顶图像应用多种纹样元素,其内容丰富,布局精美,构图形式多样,并具有应用传统民间图案的典型特征.该窟窟项壁画所展示的内容反映了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同时从美术学角度出发对其绘画题材和构图特征进行分析,对于应用设计学理论研究其构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5年6月,南京博物院、邳州市博物馆联合对江苏省邳州市蘑菇顶D1进行发掘,清理了两座墓葬,推测其时代分别为东汉时期(M1)和春秋战国时期(M2)。墓葬多次遭盗掘,没有出土随葬品,仅在盗洞中发现一些残器。M2应为古徐国大型墓葬;墓底有较小方坑,墓道、墓室为多次分块夯筑,这种墓葬结构与夯筑方式较为独特、少见。这一发现对于徐州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墓葬研究,特别是古徐国葬制、葬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鼓浪屿之行     
正素有"音乐家摇篮"美称的鼓浪屿气候温暖,美不胜收,我早就想一睹它的风采。今年春天,我如愿以偿来到了美丽的鼓浪屿小岛。沿着小路前行,风格迥异的异国建筑,古色古香的幽长小巷,绿意盎然的热带植物,让我忘记了尘嚣。阳光顺着红墙的轮廓蜿蜒,浅浅地把明媚挂在了墙顶盛开的三角梅上,透过枝叶的缝隙,在地上斑驳、跳跃。爸爸说:"站在鼓浪屿最高的  相似文献   
5.
终身难忘的北京演出 夏菊花要重返舞台了,而且是以《顶碗》最新的高难动作亮相首都北京。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全国杂技同行的极大关注,也在许多喜爱杂技艺术的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相似文献   
6.
张晗 《江汉考古》2023,(5):51-56
2000年2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阳市拆迁办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81座。其中M23为一座大型穹窿顶砖室墓,墓葬虽经盗扰,仍出土了陶、铜、铅、铁、石等质地器物共70余件。墓葬年代为东汉中期,墓主身份较尊贵。该墓的发掘为研究汉代南阳地区的葬俗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1998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成都龙泉驿区青龙村的一座砖室墓进行发掘。墓葬为较大型的长方形双室券顶砖墓,墓圹平面呈亚字形,两墓室均由封门墙、墓室、棺床、耳室和肋拱组成。此墓是迄今发掘的除王建永陵之外的最高级别的前蜀重臣和分封亲王墓葬,为前蜀墓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人字顶木椁墓首次发现于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之后在闽越、南越等地区也相继发现,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土墩墓内的建筑形式推测原来也为人字形墓葬建筑遗存。江浙地区人字顶木椁墓是越文化的独特葬俗,闽越和南越的族属渊源与南下越人有紧密联系,发现的人字顶木椁墓应该是延续了越人的葬俗,这种葬俗不是贵族特有而是普遍采用的。  相似文献   
9.
正刘亚楼性如烈火敢顶毛主席,吴法宪效忠林彪走上邪路,张廷发"文革"后大整军,马晓天国际上留强硬身影不经意间,"双十一"成了网络热词,因为它是当今的一个疯狂购物节。但这个标志性的日子在军队尤其是在空军,却有着特殊的意义。11月11日是中国空军的节日——65年前,新中国空军宣布成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中国空军今非昔比,已发展成为一支装备体系完备、训练水平较高、攻防力量均衡的钢铁队伍。按照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评价,中国空军实力目前仅次于美、俄,位列世界第三。空军65年的发展历史中,共产生了11任司令员,他们各有特点,而每个人的经历,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南地区的"人"字顶木构葬具主要见于两周秦汉时期的大、中型土墩墓和大型竖穴土坑墓内。通过对这类葬具进行类型学分析,可知其起源与宁镇地区土墩墓中类似形态的墓下建筑遗存有关,而后由宁镇地区向环太湖、杭州湾及其以南地区传播,直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葬具结构从早期主要使用基槽配合柱洞构建,演变为使用石构基础构建,再到全部使用枋木构建。"人"字顶木构葬具是带有等级特征的越族葬具形制,其社会学含义应为房屋,与精英阶层"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