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会宇 《丝绸之路》2023,(2):161-168
新疆巴里坤团结东路清代墓地出土方补分为前、后两块,大小、形状、图案相同,由主体熊纹与“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辅助纹样构成。整体采用“三蓝绣”技法,多种刺绣针法并用,在平淡雅致的色调基础上,突出主体兽纹及代表皇权至高无上的“日”纹。纹样大体遵循对称环抱与中心汇聚两种构图模式,体现出“辨等威”的作用。根据图案构成推测,墓主极大可能是乾隆中期至嘉庆时期的五品武官。这块方补充实了出土补子资料,填补了巴里坤出土清朝品官补服空白。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族服饰讲究款式、色泽、图案及实用价值,透出简明、淳朴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3.
王娟 《四川文物》2015,(3):60-67,82
汉画像石中的菱形类纹样至少有四种起源,形成"菱形纹"和"菱形套环纹"两种基础纹样。汉画像石上在两种纹样基础上衍生的菱形类纹样多达30余种,依据其图像功能可分为"装饰纹"和"符号纹"。汉代之后,菱形类纹样的象征意味逐渐淡化,仅作为一种简单的、装饰性的抽象几何图案被保留至今。  相似文献   
4.
秦树景 《民俗研究》2015,(2):148-154
婴戏纹是一种以孩童玩耍嬉戏时的生动形象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与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民间百姓朴实价值理想与审美观念的情感表达符号。婴戏纹最初以民俗观念中的祈子求福为基本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世俗心态与审美理念的变迁,其吉祥内蕴不断丰富扩展并促使自身形式结构逐渐完善。明清时期的瓷绘婴戏纹,在原初的祈子含义之外以相对成熟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们对生命及生活追求的几乎所有吉祥祈愿,且由于受到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其本身蕴含着深厚而独特的民俗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康洁 《收藏家》2015,(6):45-50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民族的刺绣文化源远流长。(《皇图要览》裁“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植桑养蚕,缫丝织绢。伴随着玉器、陶器、纺织、缝纫工艺的诞生,随着人们美化生活的需要,刺绣也应运而生了。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相似文献   
6.
关健 《文物世界》2007,(2):23-25
瓷器纹样是指瓷器在制作过程中以外加的技法手段施以纹饰,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美化器物。中国古代瓷器的纹样装饰,盛行于宋元时期,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常用的纹样的装  相似文献   
7.
胡建 《文物世界》2007,(5):11-16
当考古工作者打开南越王墓的西耳室时,许多的车马器具散落在地面,犹如钮扣大的马饰达数十件,节约表面铸造的熊纹饰非常醒目,可爱的熊首图案颇具动感活力(图一)[1]。时隔数年,在相距不远的南越国宫署遗址也发现了熊图案,在宫池堆积层有一块长条形空心砖踏跺侧面模印出这种立体感很强的熊纹造型(图二)[2]。在汉代礼仪用器、画像石  相似文献   
8.
1987年7月宁夏中卫县双瘩村群众平田整地时,在村西南约200米处沙丘地表上,发现了一批青铜器物,经博物馆工作人员实地勘察,属春秋时期墓葬。并进行抢救性清理,从清理的11个坑位中,整理出400余件器物,其中以动物纹样为主要特征的各种青铜饰牌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10.
高雪  张语师 《收藏家》2020,(2):39-46
清乾隆一朝60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水平。造型十分工整,花纹图案化.对称化,极为精细,技法老练,有宫廷气派。乾隆青花在清代以浑厚沉着而著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