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一些犍陀罗语、梵语《贤劫经》残片的发现及学者们的研究,已大致梳理出《贤劫经》发展与译传历程。与文本的译传相对应,与贤劫信仰相关的千佛图像也在丝绸之路沿线佛教遗迹中大量出现。文章以犍陀罗、于阗和河西地区为节点,围绕《贤劫经》的产生与译传对丝绸之路沿线的千佛图像进行梳理与探讨,勾勒出贤劫信仰与千佛图像流传的时间线索与传播路线,并认为千佛图像是在文本译传之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域流行的佛教建筑结构与宗教实践,在图像组合与布局上进行的探索与创新。《贤劫经》的译传与千佛图像流行对大乘佛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具有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有一件孔子屏风,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实证文物,其上所绘是迄今所见最早孔子像.作者通过考辨文献与图像对比,梳理出自两汉至宋元孔子图像的传承脉络与构图结构流变,并确定此图为《汉书》所记《孔子徒人图法》.西汉时期的孔子屏风、《孔子徒人图法》,规范了这类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的大致风格,此时"孔颜相对",弟子像不过十数人;东汉来年粉本流传于世,学宫中已将弟子像由十数人扩充至七十子,可能已有"孔子行教"一类的孔子像单人.由晋至唐,画家在不改变孔像格套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孔子朝向、删掉颜回图像等方式,创作"孔行颜随""孔子行教"图,并最终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徐雷  唐光诚 《风景名胜》2021,(8):0142-0143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设计方法是建筑业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建筑业发展越来越快。推动和发展 21 世纪建筑设计是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也是建筑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科技融合的跳板。在新的建筑业中,装配式建筑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传统工业建筑相比,它具有环保、节能、高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泗水捞鼎"图是画像石(砖)中较为典型的汉画图案,集中出土于山东、江苏、河南、四川四省。不同地区的图案组合有同有异,根据图案组合和组合的变化情况,可以初步得出该图案流传路线依次为山东、江苏、河南、四川。到了四川后,捞鼎图像进入转变发展期,这里也是捞鼎画像最晚消失的地区,其图像结构的变化与移民的迁入以及当地葬俗等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乞巧文化中最核心的含义应是"巧",就是灵敏思维与熟练技艺的有机结合,表现了妇女的智慧与灵巧。经过历代的传承与演变,乞巧风俗不仅作为一种民俗仪式世代流传,同时也形成了与之密切关联的乞巧文化系列图像。乞巧文化的图像系列是紧紧围绕乞巧活动的偶像、仪式、结果等三个方面而形成的。这些图像虽然不是乞巧民俗的主体,但通过这些系列图像,不仅可以窥探历代乞巧民俗的基本状况,同时也形成了乞巧文化的视觉艺术化呈现形式。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乞巧文化的本质,有效传承乞巧文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每年到了节假日,便有许许多多的人们选择通过游山玩水来享受自然的美好。而到了某个景点,在游玩之余,不拍些照片留作纪念显然是不行的。而旅人应该怎么才能拍摄出好看的照片?拍摄时应该注意什么事项,将是本文谈及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朱培坤 《民俗研究》2007,(3):117-124
岭南近现代建筑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自成一套完整的解释系统,甚至可以说,是较早把现代建筑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结合的标本。从开平雕楼到客家围龙屋,  相似文献   
8.
郭永利 《四川文物》2007,(1):60-67,90
河西魏晋十六国壁葬画中,墓葬的中室、后室大量地绘“矩形”、“圆圈”图像,本文对其进行了考释,并讨论了此类图像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任雪莉 《收藏家》2022,(1):83-90
复合铜礼器是将不同功能的器物搭配组合成一套,如壶与觯、卣与觯、卣与觚、鼎与俎等,与目前学界所理解的"一器多用"涵义有所区别,体现在其各部件的功能,一定是既有关联,又有差别。复合铜器主要出土于豫陕地区,山西、湖北、安徽等地也能见到。在搜集的10件器物中,除2件为商代晚期安阳出土,其余也都或多或少受到商人的影响。复合铜器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藏玄机。将器盖稍加改动,就变成饮酒的杯子或者切肉的俎案,这种理念上的创新,与今天设计思想中的all-in-one,即一体化、多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处。从形制特点、使用方式以及社会背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复合铜器尽管设计奇巧,使用便利,但仍然不被社会广泛接受,这是其数量稀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钊 《收藏家》2022,(3):75-82
<正>2.降三世明王降三世明王的梵文为Trailokya-Vijaya-rāja。梵语中Trailokya的原意为“三界”“三世”;Vijaya意为“降服、调服”,rāja意为“王”。这三个独立的词汇连结起来的字面意思为“降服三界(三世)的明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